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稀土顺差能否倒逼技术引入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31日 01:2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郭丽琴

  “靴子”落地了,博弈仍将持续。

  中国2011年首批稀土出口配额近日公布,14446吨的数字较今年第一批配额16304吨,降低约11.4%。

  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表示,对于2011年稀土出口配额总量,有关部门正在协商之中。中国将综合考虑中国稀土产量、国内外需求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等因素后确定。

  尽管如此,那些看似“嗷嗷待哺”的稀土进口国依然在诉苦。

  各方能摆上台面的理由,都纠结于中国对稀土的相关政策是否违反WTO原则。

  中方认为,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权利是不容侵犯的,相关出口措施并未违背WTO的规则和“入世”承诺。

  中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已经在引导企业向产业链高端进发,进而获取稀土定价权。

  而在另一边,日本等国依靠高技术垄断,希望中国能够保持在产业链低端原料供应地位。

  矛盾点由此不难发现。

  在一些专家看来,这是一场以稀土贸易为表象的政治经济博弈。

  事实上,如果要给中国稀土行业做一个梳理的话,就是三个核心环节:开采、冶炼、分离。

  自1998年,中国开始实施稀土产品出口配额许可证制度,并把稀土原料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经过多年发展,稀土行业最终形成由工信部主管生产总量指标,由国土资源部主管采矿指标,由商务部主管出口配额的机制。

  业界普遍认为,今年以来各部委合力的重拳出击,已经使得中国稀土出口价格逐步“回归理性”。

  然而,单纯运用出口配额政策,是否能够真正吸引稀土行业整体走向高端,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高端制造业?

  中国稀土出口配额之所以备受关注,其核心原因在于,配额只适用于未经过加工的稀土,而不适用于稀土加工产品,例如用稀土制造的磁铁。

  “哪怕你稍微加工分离一下成为中端应用产品,不要是原矿,都不会受到配额影响。”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会长徐旭曾直白地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解读了这一配额所起的实际作用。

  在一些外商看来,中国削减稀土配额“意在本土”,希望利用配额引导外国公司将生产转移到在华的合资企业。

  且不论这当中是否存在过分解读的问题,就中国自身而言,主动、渐进地提升稀土产业竞争力当是良策。

  不少专家对本报记者透露,真正做到稀土的高科技应用、占据稀土技术至高点,还是得立足本土。

  中国稀土学会学术部主任陈占恒认为,如果要引导稀土产业往高端走,与整体的高科技水平有关。

  深谙此道的日本在不断发出噪音的同时已经有“B计划”。

  据日媒报道,该国还在研发替代材料,以减少对中国稀土出口的依赖度。

  而在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看来,出口实施配额是短期行为,不是有效的、长期的贸易管理工具。没必要限制优势资源出口,或可提高资源出口关税来调节产业利益。

  业内亦呼吁,政府该下大力气重点做到的,是提高全行业的环保标准和推进限制规模的措施。

  “世界铁矿石三大矿商之所以有定价权,首先是因为它们数量少,规模集中;其次是因为工业生产对于铁矿石的需求较大。稀土的情况则比较特殊,虽然是高科技产品不可或缺的材料,但是需要的用量却并不大。因此需要压缩产能。”陈占恒说,“同时,我们也需在稀土行业征收环境税和资源税,来保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