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31日 08:5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上海证券报
海关数据显示,11月我国多晶硅进口创历史纪录
⊙记者 陈其珏 ○编辑 阮奇
海关总署最新披露的11月多晶硅进口部分数据显示:11月我国进口多晶硅量为6153吨,创历史新纪录,同比增长159.8%,环比增长45%。而前11个月累计进口的量已高达41898吨,这个数字与今年国内多晶硅的产量大致相当。
业内人士指出,这意味着我国对多晶硅的需求仍然很大,而国内产能显然供不应求。
多晶硅月均进口超3000吨
数据显示,韩国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多晶硅进口渠道,其次为美国2570吨,德国883.2吨、日本478.5吨、我国台湾地区236.8 吨、挪威157.8吨以及意大利135吨。据悉,这是由于韩国OCI等多晶硅大厂近年大幅扩产,且运费较欧美更低,因此获得更多我国企业的青睐。
纵观整个2010年,我国的多晶硅进口月均超过3000吨,且呈逐月上升趋势。业内认为,这一幕的出现主要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产能扩产导致需求增大,我国本土多晶硅产能尚未完全释放,国外多晶硅质量及成本优势比较明显。
进入下半年,我国光伏企业普遍加速扩张。有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晶硅电池产能可超过7GW,而2009年的产能仅为4GW,这使得多晶硅需求增长更为明显。加上明年的市场订单依旧旺盛,不少企业已开始提前储备硅料,由此进一步刺激了多晶硅进口。
相比之下,国内多晶硅厂商在经历了2009年的疯狂扩张后,真正能投入量产并达产的并不多。虽然有很多项目仍在建设中,预计未来两年会陆续释放产能,但短期内显然无法满足需求。
更雪上加霜的是,去年下半年,多晶硅被划入“两高”和产能过剩之列,相关项目审批也遭突然收紧。这使得国内多晶硅企业的投产速度明显放慢。
“目前,国内多晶硅厂已现两极分化:少数企业在产能、生产成本和品质方面已可与国际巨头一较高下,而大多数企业仍有较大差距。”一位行业人士对记者说。
他指出,因海外多晶硅巨头扩产迅猛,其单位生产成本普遍控制在30美元左右,且纯度更高,这导致很多国内光伏企业更偏向于进口多晶硅。
多晶硅上下游企业迎良机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去年有关方面对多晶硅产能过剩的判断值得商榷。上海交大著名光伏专家崔容强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市场还没起来,怎么能断言过剩?况且这一断言是建立在一些计划产能基础之上的,而这些计划很多都没有形成真正的产能。此外,还有很多企业都号称要上马的产能,其实都没有达到。”
“高纯多晶硅如今已是现代可再生能源和信息业的基础原材料。对多晶硅技术和供应的掌握能力将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之一,为此应大力发展。”阿特斯阳光电力董事长瞿晓铧对本报记者说。
分析人士指出,海关数据已证明国内多晶硅仍存在较大缺口,未来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这对产能技术有优势的多晶硅厂及设备、辅料企业都会带来促动。
目前,国内参股多晶硅制造的企业包括天威保变、乐山电力,涉及制造多晶硅铸锭炉和单晶炉的上市公司包括精功科技、天龙光电,辅料企业包括新大新材、奥克股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