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集聚效应打造首都文化产业高地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31日 19: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UBN记者 陈文喜 北京报道

  从《阿凡达》、《2012》的一票难求到刚上映的《让子弹飞》创就单周超1.9亿元的票房新纪录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文化消费正在成为城乡居民强势追捧的消费热点。

  而为数不多的好作品暴露的是文化消费未来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产业商机。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才刚刚起步,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想增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将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力量来进行推动。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文化产业是具有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双引擎的战略性新经济形态,对于改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拉动就业都有明显的作用。不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大环境下,不可将市场作为文化发展的唯一手段。而应该需要通过国家文化资产的有效集中配置和高效的扶持,来培养一批国家级文化龙头产业。”文化部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刘国超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将文化全面推向市场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就在会上表示,要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更高的标准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的文化产业集群,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

  《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从北京市文化局了解到,在“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将深化政府职能转换,实现政府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的转变,提高政府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面向社会进行综合管理的能力。

  据悉,为了提高文化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率,北京市政府将逐步从“养人头”到“养事业”的方向转变,运用“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将部分工作委托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会、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完成,提高文化事业经费使用效益。

  引导经费投入逐步从“养人头”到“养事业”方向转变;进一步优化资金支出结构;运用 “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将部分工作委托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会、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完成;根据社会需求,设立更多的政府采购、补贴的公益性演艺服务项目。创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费投入机制,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

  对于现有的事业型文化单位,北京市政府将积极推动转企改制工作。鼓励和支持各国有文艺演出院团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吸引社会力量进行院团股份制改造。

  “这些政策给我们民营文化企业传递了一个新的利好信息,它给我们民企创造了更宽阔的市场空间,也是我们企业做强做大的好时机。我们希望的是,政策能够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在公平、公正的政策扶持环境下让我们民企发展的更好更远。”子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孟繁英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

  加快首都文化软实力建设

  刘淇表示,首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其次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打造一批特色街区和经典文化旅游项目。

  近年来,北京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非常迅速,通州九棵树现代音乐集聚区、朝阳区尚8创意园区、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园区等。

  据北京市发改委委员洪继元介绍,从2006年以来认定的23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快速稳步发展,去年上半年集聚区实现的收入同比增加了24.4%,高于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水平的4.3万元。

  尽管如此,北京文化产业与世界城市的要求仍有差距。为此,北京市着力在推动高端化、品牌化上下功夫,加速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整合和资本对接,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

  积极创建融资渠道

  刘淇表示,要加强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完善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

  众所周知,没有金融的支持,文化产业不能发展壮大。

  为解决文化创意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瓶颈”,北京市综合运用银企合作、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培育上市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应建立文化产权的交易平台,建立文化产权的评估体系,鼓励发展文化产权评估机构,开发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新产品,加大信贷投入建立文化产业担保机制。”刘国超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

  北京市发改委表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积极推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重点打造综合收入超千亿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打造跨行业、销售收入百亿元的文化创意企业,增强有中国气派的自主文化品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