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北京限牌是治堵还是添堵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31日 19: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本报评论员/陈文喜

  随着新兴中产阶级抛弃自行车和公共交通而热捧小汽车,中国去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市场。但中国城市未能足够迅速适应汽车使用量的快速上升,越来越多地遇上交通陷入瘫痪的境况。

  去年12月23日,北京市政府终于在“首堵”的抱怨声中发布一系列限制今年购车数量的措施,企图借此来缓解北京的交通拥堵状况。然而,政策的颁布遭遇的是社会和业内人士更为激烈的争议。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就首当其冲向北京的限制措施发难。中汽协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意见:“北京限制购买的措施,必然会对今后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北京市的‘示范’作用,限购势必扩展到其他城市,将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全局性的负面影响。我协会对此表示极大的忧虑。”

  而经历了去年12月23日车市疯狂抢购的不眠夜之后,一线汽车生产商表示的更多的是对后市的担忧。他们预计,2011年全中国汽车销量增速将从今年的30%多、2009年的近50%放缓至10%左右的水平。这种担忧,部分原因就是新推出的交通限制措施。

  在这里,我们暂且对抑制汽车消费不议,光就政策能否达到缓解北京交通拥堵的目的,笔者认为,这只是竹篮打水,于事无补。理由很简单,“首堵“问题是:在政策出台前,北京已经堵了好多年。

  目前,北京市的汽车保有量已从2005年的260万辆大幅增至470万辆。虽然大规模投资新建地铁线路,北京的道路还是变得日益拥堵。在2010年国庆节前的一周周末,北京的拥堵路段达到140条,高峰时期延长了一个小时,被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称作有史以来路况最差的一天。8月份,一场交通拥堵让北京北部一条高速公路瘫痪了10天,堵车长龙绵延100公里,成为全世界的热门新闻。

  由上可见,北京交通网络现状如同人吃撑的胃一般,今后不管往胃里装快还是装慢都不能缓解北京交通“胀胃“的问题。要想解除病症,内部消化才是关键。

  不可否认,就北京交通现状来说,“治堵”措施势在必行,但应该未雨绸缪。曾经,上海对汽车销售实施类似限制措施已近10年,但在这10年间,北京一直坚称不会这么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海平也曾承认,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大局出发,从有利于国家汽车工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从顺应和满足市民生活富裕起来之后想要提高生活质量的意愿出发,采取控制机动车总量,限制购买、限发车牌的办法是“不合适的”。而如今北京又重新实施限牌措施,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从制堵新政上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将2011年度小客车新牌照发放总数限制在24万个,是去年的三分之一左右,并且仅限北京户籍和在北京纳税五年以上的居民。

  笔者认为,这是以牺牲多数奋斗在北京的外地人购买汽车的权利,来保障“先富阶层”路权的措施,难免让大众颇有微词。并且,限牌无法阻挡有钱阶层的购车需求,却会阻断那些正在为购车攒钱、奋斗的人们的梦想,而它对北京GDP的影响就更不用提了。

  而提高停车费的做法,应该是效仿纽约、东京等城市的经验。但值得提醒的是,曼哈顿到了夜晚基本就是空城,能在这里买房的人都是非富即贵,而往返市中心与三环以外的有车一族大多还是平民百姓,不论是提高整个区域的停车费,还是对进入该片区的车辆征收拥堵费,都对住在北京的平民很不公平。

  因此,限牌不是治堵的良策,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只管短期,难有长效。直面北京拥堵困境的根本原因,才是成功治堵的关键。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众对其采用的吸引力,才是解决城市拥堵的长效良方。只要政府能够大力推动城市路网和公共交通的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市民采用公共交通的积极性,合理实施交通管制与疏导,而限行以及限牌的短视措施其实并不必要。

  此外,如果其他城市也效仿北京实行限牌政策的话,这将对汽车工业的发展造成冲击,不利于拉动内需,影响经济发展。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汽车和房产,房地产市场已经明显放慢,如果汽车消费也受到挤压,势必让整个经济形势会受到严重影响。

  毫无疑问的是,种种潜在的副作用将随着政策的实施逐步浮出水面,势必比“首堵让政府”更为头疼。到那时,限牌路,还能走的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