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文化输出的不是面子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1日 01:0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经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徐聪

  访《梅琳:我的中国》作者多丽丝·奈斯比特

  “15岁的中国少女梅琳寒假回家,遇见了跟自己一样黄皮肤、但来自大洋彼岸美国的表姐温迪,从这一天开始,梅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这个国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很多身边熟悉人物的另一面也在她眼前层层展开。”

  著名中国时政经济观察家、《中国大趋势:新社会八大支柱》以及《对话:中国模式》的作者多丽丝·奈斯比特在《梅琳:我的中国》这本小说中,通过描述梅琳与父亲的对话,揭示了中国现代史发展的历程、现在与未来。用多丽丝·奈斯比特的话说,“这是本写给‘90后’、‘00后’看的时代思考书,我希望可以告诉你们课本上没写过、老师没讲过的微缩文化差异。”

  问:你为什么会把视角对准中国的“90后”、“00后”,你又依靠什么来分析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文化?

  多丽丝·奈斯比特:很多时候,外国人看中国总是千篇一律的,他们并不像中国人了解国外一样了解中国。我们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自上而下的,通过对中国不同阶层人士的持续跟踪以及采访,在对宏观政策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整合各个地区的片段加以分析并得出结论。相比于其他研究者,我更关注的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同一性。中国文化的彰显不仅仅是在上海、北京、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地方基层、农村往往是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的地方。

  在持续跟踪采访与研究中,我感到中国的“80后”、“90后”对自己的文化并没有太深刻的了解,他们在更新外来文化方面很擅长,但是对于自己的文化往往不够自信。

  问:有专家统计,目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严重“入超”,“文化赤字”很大,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其实并不大,你是如何认为的?

  多丽丝·奈斯比特:我想举一个例子,在国外的中国媒体这几年对外宣传方式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印象特别深,以前中国媒体往往过于在乎自己在外国人心中的“面子”,永远是报喜不报忧,但是要知道选择性删除的信息越多,观众对媒体的信任度就越低。不过,现在中国的媒体在内容上已经更加客观了,在对外传播技巧上也更加纯熟,进行任何一种成功的传播都必须建立在对对方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问:你的书中提到了孔子、佛教、基督教,目前孔子学院已经在国际上广泛建立,但是好像并没有像塞万提斯学院那样受到西方的欢迎。相反,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被视为“孔教”或者说“中国文化威胁”的一种手段。你觉得引起这种文化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多丽丝·奈斯比特:在西方的文化输出活动中,民间组织参与国家形象的传播是非常正常的,而且也是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的。在国际上,政府往往退居二线,在前面运营的都是非政府组织,因为这在国际惯例上就是容易被媒体和外国民众接受。

  问:现在“80后、90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六人行》、《绝望的主妇》等等美剧风靡各高校。在文化输出方面,美国可谓是超级大国,你认为美国文化渗透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什么?

  多丽丝·奈斯比特:首先是创造力。中国的教育体制不太容易成为培养创造力的沃土,它太强调死记硬背了。另外,家长制的思维方式是阻碍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型为创造型国家的最大的问题。最后,中国人有个共同的“爱面子”的心态,一旦做错了就觉得很没面子。但是创新很可能会面临失败,很可能是一个让人没有面子的事情。

  美国在文化输出方面确实比较成功。像《阿凡达》这种用更加娱乐的方式来传达美国精神和普世价值观已经成为很普遍的文化输出的方式。其实,最能打动人的就是最成功的营销。仔细看美国的片子,其中极少强势的说教,他们的片子深深扎根于友爱、真情、自由、平等这些最让人感动的土壤中。以这些为土壤,再配以娱乐化的传播方式,往往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这也是其他国家需要学习的。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