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谭志娟/文
有消费者戏言,2007年的猪肉飞涨一度让“八戒”走红,“二师兄的肉首次比师父的都贵”。而2010年网络流行语却变成是:“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糖高宗”、“油不得”……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一路走高,11月份CPI同比上涨5.1%,这也是自2008年7月上涨6.3%之后,28个月以来CPI创下的最高涨幅。而从1至11月份累计,全国CPI同比涨幅已经达到了3.3%,而年初确定的调控目标是3%左右。这正如中国外汇研究院院长谭雅玲所说:“政府对于通胀调控的行政手段可以说宣告失败了。”
事实上,通胀的出现归根到底是一个货币现象,它跟货币的投放量有关系,应采取紧缩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去解决。而经济问题用行政手段去解决,只会越调越糟。
今年下半年,以棉花等农产品为代表的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中央接连出招稳定消费价格,打出政策“组合拳”。
11月20日,国办正式发布稳定市场价格16项措施,被称为“国16条”。随后,多部委密集出台物价调控新政,管控力度前所未有。
此次物价调控也立竿见影,部分品种价格回落幅度相当明显。进入12月以来,随着各地保供应、稳物价各项措施及各种生活补贴政策的落实,蔬菜、副食等百姓“米袋子”“菜篮子”供应价格应声回落,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物价上涨因素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
回顾2010年,截至11月份全国CPI同比涨幅已经达到了3.3%,而年初确定的调控目标是全年3%左右。这多少也意味着防通胀失败。
现在看来,似乎仅靠行政手段防通胀的路有点行不通。其实,对付通胀的办法有很多,不仅仅是行政限价手段。
事实上,从来没有行政限价可以取得成功。比如美国总统尼克松当政时期曾一度处于经济滞胀期,有过两次价格管制,1971年8到11月冻结工资金,1973年6到8月管制油价。但两次管制都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尼克松管住了油价,却不能降低油品的需求与石油生产。如果把石油生产地的价格也管住了,那全球油价都会上升。
这样看来,2011年防通胀仍是中国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如果政府出于控制通胀的要求一再拖延商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而以行政手段取而代之,其结果可能会出现“压下葫芦浮起瓢”的尴尬局面,致使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受阻,甚至计划手段回潮,为此不宜一味地通过行政手段来管制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