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犹豫不决的紧货币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3日 23:2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投资者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谭志娟/文

  随着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2008年底开始施行的适度宽松,在完成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伟大历史使命之后,正式回归常态。

  2010年4月,《投资者报》曾推出名为“小川先生,请加息吧”的专题报道,呼吁决策层考虑加息,因为当时的情形下,维持住低利率不变,向市场传递的只能是“白用钱”的信号。这个信号不但对老百姓不公平,更会助推资金的滥用,从而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最终的结果正如我们所料,但央行在2010年大多数的时间却保持沉默,直到10月中旬和12月中旬才启用加息工具,其他时间一直采用调整准备的策略。

  回顾2010年,货币政策从宽松渐归稳健,脉络贯穿全年。自1月18日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开始,央行全年六次祭出了这个数量型紧缩的手段,期间还伴有两次加息——这也让此前预测中国不会先于美国加息的一些专家学者大跌眼镜。

  如果说央行6月19日宣布重启人民币汇改,外界还在揣测是否迫于美国压力的话,到12月25日央行突然宣布加息,疑惑顿时烟消。毕竟,通胀才是货币政策决策者最大的敌人。

  现在看来,央行要动真格了,但还不够坚定。如果收货币像放货币那样坚定,也许通胀的局面会控制得更好。当然,如果当初不那么手忙脚乱地“坚定”放货币,也就不存在现在加息的犹豫了。

  即使是收紧货币,央行也总是遮遮掩掩闪烁其词。像此前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其实都是在控制通胀,但决策层就是不愿承认这个事实。只说流动性泛滥,绝不说通胀。所谓言不顺,则气不壮。

  先是国家统计局的官员“信誓旦旦”地对外界表示,中国不会有通胀之虞,即使有也是温和的通胀;再是央行高层一再表示“慎用加息手段”。

  其实,通胀的预期早就形成,现在的事实也证明,通胀的形势并不轻松。为什么不能早一点就动作起来呢?

  一直以来,不赞同加息的人士,理由之一是害怕加息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包括官方,隐隐约约也点到了这一点。但回顾2010年这一年来的人民币汇率走势可以发现,加息与人民币汇率上升并没有必然的关联。

  现在,通胀已经是货币政策最为重要的考量,但央行加息的态度并不坚决。12月29日晚,央行网站挂出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的一篇署名文章,在承认2010年物价上涨超过同期存款收益的同时,偏偏还要强调“从中长期看存款收益是高于物价上涨水平的”。

  这个逻辑肯定正确,但看看身边饱受通胀之苦的中国老百姓,央行何不让加息来得更猛烈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