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周小川详解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4日 19:4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财经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中国在前不久召开的“17届五中全会”正式文件中写到了“要建立逆周期调节的宏观审慎性管理框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提到建立这样的政策框架

  【《财经》记者 苏娜 陈君】12月15日晚,中央人民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北大发表了两个小时主题为“金融危机后的金融政策”的演讲,系统梳理了金融危机的成因,详细阐述了G20确定的“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在互动环节,他否认中国存在货币“超发”,并称2010年以来一系列流动性回收政策早在2009年底已经定调。

  11月首尔召开的G20峰会,批准了“宏观审慎性管理”的基础性框架,各个国家都要贯彻执行。周小川介绍,宏观审慎性管理框架目前包括的要素主要有:如何建立更强的监管和更强的体现逆周期性。比如,巴塞尔III对资本提高了要求,首先是有最低资本充实率,要求核心资本特别是吸收损失能力比较强的普通股占比较高。再比如,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要求有更高的资本。框架还提出逆周期资本缓冲,经济好时多积累,经济差时可以消耗一些。

  中国在前不久召开的“17届五中全会”正式文件中写到了“要建立逆周期调节的宏观审慎性管理框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提到建立这样的政策框架。

  周小川解释说,中国不太喜欢在党或者政府文件里面用比较新的词,为什么这次用了呢?“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和G20有关,中国是G20重要的国家,起核心作用。既然G20共同声明中采用了这种描述,当然我们要普及这个概念,应用它,积极落实执行。”

  在回应被广泛关注的中国是否存在货币超发问题时,周小川认为,金融危机后,宏观政策必须“出拳要重,出手要快”。如果“出拳不重,出手不快”,可能导致无法对冲危机,使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现在也有国家存在这样的情况。金融危机后,我们国家的应对总体是成功的,当然政策作用于经济也有一个惯性的问题,不可能刚刚好调整到位。他打比方说,运动员到终点撞线时,不可能做到用力刚刚好,触到线就停下来,因为有惯性。

  截止到目前,2010年已经六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第一次是在今年1月,事实上政策基调是在2009年底确定的。回收流动性的举动今年年中有暂停,是因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引发恐慌,当时还看不太清楚,所以观望了一阵。

  他同时解释说,流动性回收,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不仅仅是针对CPI,即使没有通胀,考虑到贸易盈余增多,资本流入,或者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增长,也需要加大对冲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