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宋俊德:十二五时期两化融合将面临创新挑战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4日 20:3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通信信息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本报记者 符周顺

  2010年12月25日,时任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透露,“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从“两化”融合工作规划布局、重点突破、整体提升、深入创新的四部曲来看,2009年是各行业、各地方全面实施规划布局的一年;2010年则是重点突破阶段;“十二五”期间将进入整体提升,深入创新的发展新阶段。

  随着“两化”融合渐入佳境,信息技术在各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企业、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不同层面完成新的融合。走过重点突破的2010年,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都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两化”融合的经济社会价值都体现在哪些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又将如何?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邮电大学、工信部咨询专家宋俊德教授。

  “两化”融合铺就新型化工业道路

  “两化融合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体现。”宋俊德表示,“两化”融合可以实现生产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政务和公共事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等。从我们实实在在可以看得到的方面来说,信息化和服务业结合,比如上海“两化”融合试验区建立的现代化服务业中心;在工业生产方面,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来提高制造工艺,如汽车行业把汽车和通信结合,形成汽车电子学。“两化”融合还可以把我们传统工业中的高消耗部分利用起来再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污染。不单单在技术上,“两化”融合还将把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和生产结合起来,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

  “两化”融合的关键在求真务实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走好第一年非常关键。当谈及“两化”融合的关键时,宋俊德坦言,“两化”融合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系统工作,不只是呼一个口号一纸政策而已,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宋俊德认为,政府首先要深入落实,把“两化”融合落实到一线,落实到每一个个体单位,每一条生产线;而企业更应该加深认识,在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促进行业由大变强的过程中,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都要对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性、迫切性和长期性有更为科学的认识。“两化”融合是大势所趋,企业应该实事求是的从提高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方面去做,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文章。

  另一方面,从“两化”融合具体实施过程中看来,每一个行业都有其不同的融合模式。对于一个行业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找准契合点也非常关键。宋俊德坦言以电力为例:电力是一个发电工业,两化融合在这个行业就表现为智慧电力、智能电力。信息化的智能电力可以省去抄表、缴费等人工麻烦,另一方面还可以为用户提供科学合理的用电方案。信息化的表现,还有智能物业、智能电力、智能汽车等。

  “两化”融合的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国家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将以转变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模式的改革作为重点。“两化”融合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机遇,但机遇往往伴随着挑战,两化融合进程的推进不管是产业部门还是信息部门都将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宋俊德坦言,在“两化”融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最大难关将是创新。目前中国的创造力还不能满足“两化”融合的要求,就工业领域来说,目前的很多技术还处于最边缘的模仿阶段,有的甚至是拿别人的技术过来贴牌。我们目前只是制造大国不是创造大国,要创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触及“两化”融合的本质。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态正在酝酿着深刻的变化。国外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是在信息化浪潮推动下形成的。发达国家利用信息化的先机,抢占了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高端环节。另一方面,“两化融合”也成为了行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两化”融合自然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