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仍需扫除诸多障碍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6日 14:5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健全,这就需要协调目标、协调主体、协调客体、协调工具以及协调程序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大多数学者认为,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机制是协调区域发展的主要机制。国内外区域经济的发展历史表明,纯粹的市场机制与全面的政府干预机制都是不可取的,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是中国区域经济运行合理化的必然选择。

  时至2010年底,全国区域规划除了注重沿海布局外,同时开发沿边,并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从战略意图上看,目前我国新的区域经济格局逐渐成形,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两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等横贯全国的庞大经济区域。

  回顾“十一五”规划首次把以经济区发展为内容的区域规划放在了突出位置,市场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开始从省份经济真正迈向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有专家认为,区域振兴规划将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力量,新的区域振兴规划还将不断出台,毫无疑问,即将过去的一年是区域经济规划发展的重要推进期。

  也有专家认为,看似蓬勃发展的区域经济也不免会碰到执行效果与预期产生差距的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非均衡战略向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变与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但是,由于发展起点、人才资源、经济结构、发展能力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目前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袁纲明认为,近年来,随着这些政策的贯彻和落实,虽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状况还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已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总的来说,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减缓,绝对差距明显缩小,但是相对差距还是在拉大,还没有达到根本上的扭转。

  有数据统计显示,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达35696亿元,最低的只有392亿元,前者是后者的91.06倍。城乡居民收入从1998年的2.52∶1扩大到2008年的3.31∶1。所以说,无论是东中西部,还是沿海与内地;无论是各省之间,还是城乡之间,都存在很大差距。区域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不协调现象。如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区域间低水平竞争严重,且秩序混乱;空间开发无序,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空间失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仍然存在不少障碍,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等,这都阻碍区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亲身参与了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开发工作的孙承志更清楚地看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所在。黄河三角洲属淡水贫乏地区,水资源短缺成为长期制约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同时,黄三角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海岸防护设施不完备,现有防潮堤标准低,风暴潮威胁较大,海岸蚀退明显。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林木覆盖率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恢复整理的难度较大等,都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阎雨指出,某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付出昂贵的环境成本为代价的,区域经济如何持续发展是一大难题。

  据阎雨介绍,东莞、中山等地的农产品出口日本、欧洲被退回,原因就是工业排放污染了土壤,导致农产品重金属超标。如果要改变重金属超标,首先要改变土壤,保守估算要100年的时间。所以,现在环保部对于环境保护非常严格。“严格也是有道理的,否则的话我们留给子孙的不是青山绿水,最后的一滴水可能就是我们的眼泪。”阎雨引用了一句非常打动人的广告词。

  “我们的区域发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肖金成则提出了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他认为,要促进区域的科学发展,就要同时运用宣传与规划两个手段。区域经济未来的规划,第一要扩大规划的范围、规模。第二要加强规划的约束力,我们现在制定了很多约束,但是规划的约束力还不够。该如何在区域内建立分工合作的有效机制也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栋生指出,东西互动、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这种观点为许多学者所赞同。产业转移的具体模式是多梯度、多向位、跨越式和关联性。东部应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上,而把传统产业转移给中西部,在转移过程中,东部应帮助中西部对这些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

  也有学者指出,欠发达地区较小的市场规模,缺乏对产业的吸引力。因此,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欠发达地区在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同时,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在市场开放度方面要保留适当梯度。

  主要研究宏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青年经济学家徐现祥发现,随着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成立、运行,地方市场分割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阻碍作用已经下降了近50%,可见市场一体化是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如果中国的每一个地区都能享受到相同程度的开放和自由化政策,生产要素在地区间流动的壁垒被消除,中西部的经济增长就会赶上来。

  事实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外发达国家协调区域发展的经验也不妨借鉴。在美国,最早发展起来的是大西洋沿岸新英格兰地区,后逐步扩大到五大湖地区,而从阿巴拉契亚山地到太平洋沿岸之间的广大西部和南部地区,曾是经济发展极为缓慢的欠发达地区。20世纪30年代开始,罗斯福新政强化了政府对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力度,先后通过了《麻梭浅滩和田纳西河流域发展法》、《公共工程和经济开发法》、《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联邦受援区和受援社区法》等区域开发法律。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振兴,并通过灵活的税制和财政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的水电工程、交通运输、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通过实施这些开发战略,美国欠发达地区出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在区域制度建构最成功的欧洲,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和扩展已经成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

  事实上,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健全,这就需要协调目标、协调主体、协调客体、协调工具以及协调程序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它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大多数学者认为,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机制是协调区域发展的主要机制。市场机制是一种“自然秩序”,政府机制是一种“人为秩序”,都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国内外区域经济的发展历史表明,纯粹的市场机制与全面的政府干预机制都是不可取的,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是中国区域经济运行合理化的必然选择。

  因此,有专家提出了由市场机制、微观组织机制和空间组织机制组合成为区域协调机制体系的概念。认为,成熟市场条件下的市场调节、企业跨区域扩张,以及区域开发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总结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路径、区域经济政策路径、区域政府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治理路径。

  他们同时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完善的市场机制,加政府科学的调控机制。因为,制度创新是转型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第一要素,推进体制转型在东中西部的均衡化正是转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特殊机制。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历史必然性。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和地区应切实坚持从各地区实际出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扭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最终实现各地区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袁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