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今年货币政策更加灵活务实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7日 06:1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金融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马翠莲

  记者马翠莲新年伊始,有关央行灵活利用货币工具调节市场资金供给的消息不断传出。1月5日,《金融时报》刊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一文,称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央行副行长胡晓炼近期也表示,下一阶段,央行要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结合起来,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配合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还有媒体透露,2011年起央行将对各银行按月测算及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措施,以更有针对性地引导金融机构信贷合理、适度、平稳投放。

  种种声音表明,利率市场化欲提速,市场对于以上信息也给予了充分的解读。其实,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子一直没有停歇。“十一五”期间,央行在推动利率市场化工作上取得重大进步。自2007年上海银行间市场拆放利率正式运行以来,其在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的基准地位逐步确立,正在逐步成为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以及衍生产品市场的定价基准。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全面实现市场化,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放开,房贷利率浮动下限进行了调整。中央银行票据和回购利率发挥了引领利率走势的作用。

  尽管如此,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远未达到。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目前央行对贷款利率进行下限管理,主要是为防止银行恶性竞争市场份额;对存款利率进行上限管理,则是避免银行竞相高息揽储”。可见,由于存贷款利率未能完全放开,利率水平无法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效果。因此,在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空间、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有业内人士就对记者表示,频频传出的利率市场化声音,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市场化利率是市场竞争产生的,而一直以来依靠高利差生存的中国银行业,在目前利差逐渐收窄、中间业务起步不久的大环境下,显然不可能一步迈向市场化。正如周小川所说: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不断推进和完善的过程,需要培育各方面的条件,如增强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客户的自我选择、自我保护能力,创造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等等。最终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

  而毫无疑问的是,2011新年伊始传出的有关利率市场化的种种信息表明,央行货币政策更加灵活务实。

  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认为,“灵活务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针对新的一年中国面临既要抑制高通胀、又要稳定增长的复杂局面,“央行信贷投放不设明确的目标”较以往是一个很大转变。如此一来,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可不受事先设定目标的束缚,可进行针对性更强、更及时有效的调整。其次,他认为,“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能更好地体现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灵活性。央行对各银行按月测算及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措施将会抑制商业银行的年初突击放贷冲动,使其更好地控制风险、稳健运作,也能更好地体现国家对信贷政策调控意图,促使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最后,他认为,超额准备金率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货币政策的效力,因而应该逐步降低并最终取消超额准备金付息制度,不仅可改变商业银行为“坐享无风险收益”的状况,还可促使商业银行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及早为以后的利率市场化“预热”。

  新年伊始,央行以更加灵活务实的姿态向人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将统筹协调使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增强宏观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贯彻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