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高铁发展需要理性看待自主化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8日 03:0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刘晓忠 祝乃娟

  近日,中国车轴工业协会秘书长王全清直言,时速超过160公里的动车组所有轴承100%需进口。这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化的高铁留下些许无奈。

  其实,讨论中国高铁购买国外高铁专利与“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化”关系,其背后其实是一种自给自足、自力更生的理念,而这一理念从根本上讲是对经济全球化的不安全感和国际自由贸易可靠性的风险担忧。

  严格而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是各国互利交易、取长补短和互通有无的自利博弈场,是市场机制跨越国界的自然延伸。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国际产业分工的纵深化,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内贸易的深入演进,任何国家都无法仅凭借一国之力就能完全满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同时,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纵深演进,市场竞争已跳出了国别门槛步入全球化,而全球化竞争必然要求物质要素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如当前各国的技术创新和研发突破,客观上需要全人类所积累的存量知识厚度。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如今跨国专利权和知识产权的转让如此之频繁和盛行,同样,正是跨国专利和知识产权等使用权的转让,令中国高铁在短短数年期间能够获得显著突破和提升,使高铁产业高度国产化。

  显然,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自由贸易的本质内含就是对国别间自给自足、自力更生这一高成本式封闭作业理念的系统性颠覆;而同样各国对经济全球化之不安全感和国际自由贸易可靠性的担忧,恰源自于国别身份塑造下的自给自足之心态。毕竟,若所有国家都希望把国际自由贸易权作为自给自足之工具,然后一旦获得其所需就不闻不问其获取成本和发展前景加速进口替代,那么其最终结果必将伤害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自由贸易本身,并损害其国内经济和产业发展前景。

  专司于新经济增长理论和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家格罗斯曼等人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源自于经济全球化、国际自由贸易和国际产业分工下对国际技术外溢的承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论家电业、汽车业所历经的一段吸收创新的高增长热浪,还是当前中国高铁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化,都很大程度受益于国际技术外溢;同时也得益于中国英语教育水平的提高,即国内劳动力市场英语知识水平的提高,使中国能够得以有效分享英语世界长期积累的巨大存量知识宝库,从而为中国创造提高了有效的知识平台。遗憾的是,家电、汽车等领域拿来主义的消化吸收并国产化后,降低了对国际自由贸易等的依赖,并最终导致了一些相关技术的再落后,从而陷入重复引进的漩涡之中。

  当前,中国高铁发展会否跨越家电和汽车等行业曾经的陷阱,关键在于平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以及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之间的关系,找到一个理性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