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0日 01:3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谢潞锦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潘英丽1月9日表示,“十二五”规划期间的金融变革是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未来国内消费取决于中国人口结构和收入的变化,并出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她认为,在金融变革中,应该放松管制、扩大直接融资和加快金融创新。
她是在昨日举行的“2011第一财经上海浦东新年论坛”上发表上述观点的。
潘英丽称,目前国内消费需求不足,是由两大因素导致的,即公共产品不足、个性化消费品不足。在多种因素制约下,“中国经济陷入金融困局。”未来金融变革应体现在社会资源配置市场化,而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则是来自社会的各类资金。她表示,金融审批业务应该从“正面清单”向“负面清单”转移,以拓展金融创新空间。
潘英丽认为,中国金融体系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银行主导型。二是政府主导型或者行政管制型。“应该说,上述特征有着历史贡献。”她分析,能够通过低利率和信贷向特定产业倾斜资源配置,提供了廉价的资本支持;承担了改革的社会成本,支持中国进行渐进性改革并取得成功。比如,1993年开始了“强金融”替代“弱财政”的功能,从而避免了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恶性通货膨胀的陷阱。
不过,她认为上述特征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金融体系存在着以金融体系为中介的社会资源耗散机制、金融结构扭曲扩张、金融运行效率低下和金融中介不足。
根据潘英丽的分析,中国对美国的净投资头寸达到了1.43万亿美元,反映出国内金融中介缺乏使得资金无法导入国内实体经济领域以获得丰厚回报。同时,从存贷款利差分析,该数值已经从1995年的1.08%一度增加至2007年的3.6%,“如果把存贷款利差剔除,2009年国内银行业处于零利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