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0日 02:4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 常黎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表明,通胀预期是真实通胀的重要决定因素,公众预期的稳定对于价格的稳定十分重要。一个突发的外部价格冲击,在相对稳定的公众预期条件下,不会改变经济主体中长期的投资、消费、储蓄行为,短期价格也会迅速回复到均衡的长期稳定水平。由此引发一个问题:公众的预期怎样才能保持稳定?
以货币政策为例,公众准确地预测中央银行的决策和行为,对于稳定通胀预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相对公众具有信息优势,公众预期处于适应性学习过程中,即不断根据过去的经验调整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和看法。判断越准确,换句话说,“猜中”次数越多,公众预期越稳定。与之相反,“猜错”次数越多,通胀预期越不稳定,经济体越容易趋向于滞胀或者高通胀、低产出的现象。因此,货币政策的发展方向是逐渐透明化,使得公众对于宏观政策目标、中央银行对于经济走势的预测、可能出现的政策变化等有一个事先清晰的预期,并且与中央银行期望的方向和水平保持一致。
事实上,中央银行确定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货币政策规则并严格坚持照此行事是不现实的。关键的问题在于,有很多无法预测的情况需要中央银行相机抉择。同时,多个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可能存在冲突。但是,基本的共识和立场应该是,在给定具体的经济金融形势下,中央银行应该尽量做到“规则导向”行事,即尽可能以合理的、符合公众预期的方式制定政策,逐步放弃出其不意的政策制定理念和方式。简单地说,预期管理是双向的。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公众的通胀预期趋向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以积累中央银行的信誉,大大降低价格波动的可能性。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越来越依靠中央银行和公众的良性互动和沟通。从美国的经验来看,美联储直接控制的联邦基金利率是一个短期利率,联邦基金利率市场与规模巨大、种类多样的全球金融产品市场相比分量并不大。因此,美联储除了通过货币政策透明化以及与市场的沟通引导公众预期之外,还尽可能按照市场预期的方式制定货币政策,使得美联储的意图通过短期利率的杠杆作用逐步影响资产价格、国债、企业债、抵押贷款利率等其他中长期利率。伯南克曾表示,市场对于未来联邦基金利率设定的预期至少和当前的利率水平一样重要,因此美联储有责任帮助金融市场准确形成对于未来联邦基金利率的预期,美联储也要尽量照此行事,从而提高政策的有效性,降低市场风险。在中国的宏观调控由数量型工具转向价格型工具的改革进程中,这些理念和做法是有借鉴意义的。
当然,中国的情况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更重要的是,通胀预期管理在中国绝不仅是中国人民银行一个部门的工作,也不是仅靠货币政策的调整就能够实现的。因此,预期管理是双向的,实际上也适用于中央政府以及所有宏观调控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