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同质竞争加剧成本增加 分红险独大势头或被终结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3日 10:4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解放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本报记者 苏薇佳

  2010年寿险市场,最火渠道与最热产品实现了有效结合:上海市民走进任意一家银行网点,就一定能够在理财产品宣传栏中,至少找到1款分红保险。

  据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最新统计,2010年1至11月,上海寿险公司合计实现分红保险保费收入422.27亿元,同比增长近57%,相当于全市寿险总保费收入的三分之二;通过银行代理渠道实现保费收入335.96亿元,同比增长67%,占全市寿险总保费收入的53%。

  同质竞争加剧

  2010年,上海寿险公司不约而同地将分红保险作为银行保险渠道的主打产品。如新华人寿的“红双喜”、泰康人寿的“金满仓”、中国人寿的“鸿盈”、太平洋寿险“红利发”、平安人寿“金玉满堂”等。

  在“银行渠道+分红保险”的战略推动下,寿险公司间的保费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尤其是在市场排名靠前的寿险公司。 2009年,上海分红保险市场还是中国人寿一家独大,到2010年已经呈现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和泰康人寿三足鼎立的态势。

  据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统计,中国人寿2009年在上海录得分红保险保费收入73亿元,比第二名新华人寿多30亿元,领先第三名泰康人寿38亿元。截至2010年11月底,中国人寿上海地区录得分红保险保费收入81亿元,比第二名新华人寿的只多9亿元、领先第三名泰康人寿不到20亿元。

  分红保险市场排名前5的保险公司,与上海寿险市场排名前5的公司名单完全一致。

  沪上某保险行业证券分析师表示,2008年,以中国人寿为首的大型寿险公司度过首个分红保险给付高峰,年度保单红利支付压力大幅缓解,又适逢保险业转型时期,造成了分红保险市场竞争态势的升级。

  展业成本增加

  渠道和产品的关系,犹如水与舟。银行网点的鼎力支持,是本轮分红保险能够成功席卷保费收入的关键。 2011年,银行销售分红保险的模式或将延续,但寿险公司为此支出的成本也将上升。

  2010年,央行2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利率。 1年期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从2.25%升至2.75%,分红保险的预定利率上限却仍停留在2.5%。也就是说,在与银行定期存款的利率竞争中,分红保险已经处于被动地位。

  保险专家认为,随着银行利率的上升和资本市场回暖,目前还很受欢迎的分红保险也会遭遇尴尬。就像前几年,有些寿险公司不得不以现金红利和保额红利的方式发放特别红利,以此应对银行其他理财产品的竞争。

  据知情人士透露,分红保险在银行代理销售的成本也在增加。自从上海规定代理手续费上限,银行为了避免中间业务收入受到影响,成倍提升保险业务代收代缴收费标准;银监会90号文件在限定银行网点代理保险产品数量的同时,也会造成寿险公司激烈争夺银行网点。

  发展前景生变

  2011年,寿险公司主打的银保渠道结合分红保险扩展模式,是否还能继续呢?

  记者从沪上寿险公司获悉,今年开门红期间,上海寿险市场主打险种仍然是分红保险,如新华人寿拳头产品“好利年年”,中国人寿推出“福禄金尊”等。

  新华人寿上海分公司相关负责人预测,2011年,分红保险仍然是拉动保险公司业务增长的最主要的险种。

  “不过,一些中小寿险公司已将高结算利率的万能险推向银行,分红保险的垄断格局可能在下半年出现松动。况且,如果银行存款利率再度上调,分红保险独大的势头将会结束得更早一些。”某寿险公司负责人如是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