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变额年金呼之欲出 大险企缘何不买账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3日 15:0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金融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作者: 王小平

  岁末年初,变额年金呼之欲出的消息在市场上传得是沸沸扬扬。最迟2010年底推出的“报料”目前看是不攻自破;如今又有媒体表示将会在今年第二季度推出。日前,记者向参与试点的一家寿险公司市场部负责人了解,保监会《变额年金保险管理暂行办法》还正在审定之中;该公司确实将已设计好的产品上报保监会。“但需等相关政策出台后,方可清楚产品是否符合政策要求,之后还要做产品上市的系统、市场准备。”变额年金何时启动“临门一脚”尚需时日。

  变额年金并非新产品,在国外发展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此次变额年金引进内地市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关注?既然变额年金被称为解养老之困、抗通胀的利器,有大好的前景与空间,为何国内规模排位靠前的大保险公司却持观望态度,无意参与变额年金试点?

  “变额年金实际上是保险的金融衍生产品,因为评估其风险的方式与金融衍生品用同样的公式。”泰康人寿总精算师王玲玲对记者介绍,“在产品形态上,它很像投连险加上一个保底收益,所以市场上也把变额年金称为带保底收益的投连险。”

  而谈到金融衍生品,经过了这次金融危机,人们对其复杂及风险不仅有切身体会还心有余悸。因此也有人提醒,应该清楚地认识开展变额年金存在的风险,“变额年金产品形态较为复杂,与资本市场的关联度较高,一旦经营不慎,可能出现巨额亏损,甚至可能危及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王玲玲解释说,与市场投资型保险产品——分红险、万能险不一样,变额年金像投连保险、基金一样是按每天的市价评估,市价是每天波动的。保险公司承诺有保底收益,高于保底收益,上不封顶,全给客户;低于保底收益由保险公司掏腰包给客户补上,保险公司收管理费用。

  “万能险和分红险是按成本评估,而变额年金像是期权,不能像分红、万能险那样对市场波动可平滑处理,将为保险资金的运作和风险控制带来巨大压力。如果出现像金融风暴这样的系统风险,保险资金的收益很难满足变额年金保险的保底要求。”王玲玲表示,这也是为什么大保险公司无意参与变额年金试点的原因。

  也另有专家认为,在国外变额年金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产品,是因为有相应的金融工具可以对冲风险,而国内资本市场相对仍不成熟。特别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养老金账户大幅缩水,2008年美国哈特福德、大都会、林肯国民等公司由于过于自信,没有严格按照规则执行对冲,加之对系统性风险的判断又较弱,其所经营的变额年金保险酿成巨大损失。国外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后全球变额年金销售规模下降。因此即使是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对于变额年金经营也越来越谨慎。

  据资料显示,变额年金最早是由美国教师保险和年金协会(TIAA)于1952年设计,并由该协会建立的基金组织——大学退休证券基金(CREF)专门提供给大学教员,以作为退休金计划的一部分。由此带动美国的保险公司开始设计和销售变额年金。

  20世纪80年代,保险公司开始在变额年金中提供最低身故利益保证(GMDB),用于在股市表现较差的时候保护客户。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满足合格退休金计划的法规要求,变额年金产品开始提供最低年金给付保证(GMIB),用于在股市表现较差的时候,保护客户的退休年金水平不受重大损失。随后,最低累计利益保证(GMAB)和最低退保利益保证(GMWB)相继出现。这些变额年金满足了投保客户养老、投资、保底三大需求,且遇到资本市场繁荣向上的大好时机,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目前国内市场上分红险过于集中,造成较大的投资压力,也被认为是促成保监会试点变额年金的重要原因。”王玲玲表示。分红险中趸交及短期比例的提高,以及返还频繁,都加大期满给付高峰的压力和操作成本,保监会推出变额年金试点的初衷一方面是为防范风险,同时也是丰富目前的投资型保险产品。

  现在参与变额年金试点的主要是中小型保险公司,以外资公司居多,大公司的谨慎多少让人们对变额年金试点效果能否如市场预期感到不乐观。除了对保险公司风险管控能力的担心,国内消费者能否认同变额年金也是未知数:首先消费者是否有自我养老的意识、对产品的复杂性能否充分了解;再有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可否给力,都会影响变额年金在我国的推广发展;另一方面,在我国寿险市场集中度较高的情况下,几家中小保险公司参与的变额年金试点又如何具备改变寿险市场产品结构单一局面的能量。监管部门积极推动变额年金试点,其目的是促进保险公司加快产品创新步伐,真正提升我国寿险业核心竞争力。主导市场份额的大保险公司无论是否参与变额年金试点,都应加大产品创新投入、力度以满足贴近消费费者日益增长的保障、理财的需求,这抑或是变额年金试点的另一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