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奶粉消费爱国主义不可取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4日 01:4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章云

  近日,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透露,2010年前11个月,奶粉进口总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7.06万吨,今年洋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有可能超过50%,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进一步被蚕食。

  马莹主任由此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国内产业链一旦遭到彻底破坏,中国婴幼儿奶粉价格将完全受控国际市场,而进口奶粉在国内市场销售利润率最低是40%,属于暴利;其次,进口奶粉每增加10万吨,将直接导致减少85万吨的国产生鲜乳需求,相当于减少34万头奶牛,直接影响34万人就业。

  显然,主管部门只是将国产奶粉行业看做一种解决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而将他们的节节败退归之于消费者,为了免遭国内产业的衰败以及不必要的洋品牌暴利支付,要求消费者发扬奶粉爱国主义,不崇洋媚外,多用国货。

  这种居高临下的角度是缺乏人道的,对于消费者而言,尤其是购买婴幼儿奶粉的家长,安全与健康才是选择奶粉的首要标准。至于国内产业的兴衰那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事实上,是中国奶粉生产企业的信用屡遭破产才造成他们市场占有率的下降以及进口奶粉的需求大增,这是咎由自取而不是国人崇洋媚外。

  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前,中国奶粉进口量每年只有约10万吨~14万吨,2009年上升至24.7万吨,仅过了一年,这一数字又增长了62%。与此同时,2010年国内生鲜乳产量仅增长了0.5%~0.6%,往年正常的增长幅度应是8%~10%。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中国奶业应该及时的进行整顿,对于危害奶业安全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以恢复口碑。

  但在随后几年里,三聚氰胺的幽灵始终挥之不去,而有关中国奶源抗生素与激素超标的传闻也不绝于耳,甚至有部分幼儿在食用国产奶粉后出现早熟现象。这是部分企业、奶农过于追求利益而缺乏道德惹下的祸。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13日通报,2010年7月以来,有关部门查办了40起非法使用2008年问题乳粉生产、销售原料乳粉和乳制品案件,抓获96名犯罪嫌疑人,并对查明负有责任的191名领导干部和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行政问责和诫勉谈话。

  要求消费者发扬爱国主义的前提是企业的产品要对消费者负责,让大家购买那些随时可能造成危害的产品来支持产业发展是缺乏人道的。其实,中国消费者是被迫选择安全性高的进口奶粉,因为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购买进口奶粉的支出过于昂贵,而且也比较困难。在过去几年,在中国民间掀起了奶粉代购运动,此类业务在淘宝网最火,很多人也委托出国的亲朋好友捎带奶粉。这几乎让中国的中产阶级养育孩子成为一个全球化任务。

  中国对于代购在去年进行了打击,海关规定自2010年9月1日起,海外代购免税额由最高500元降至50元。事实上,奶粉在国外价格并不昂贵,只是普通消费品。但由于中国需求量大,而进口量供不应求,再加上10%的关税以及中国特有的高昂销售成本,进口奶粉在中国变成了奢侈品。为了孩子们的健康,中国应该努力降低进口奶粉中不合理的成本,让更多低收入家庭都能够消费得起。至于国产奶业,只有靠企业的自觉与政府的监管加强质量安全,与其让孩子们食用不安全的奶粉,还不如让那些有问题的企业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