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慢”耕生态农业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4日 01:4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黄锴 王晶

  “一亩田”是国内一家称为“数字化有机农场”的自留地。简单地说,一亩田的生意就是“种菜+卖菜”——只不过,这些蔬菜是有机种植的,并且不走超市渠道,而是搬到网上销售。

  如今,一亩田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商业模式,为上海的几万户家庭配送蔬菜。对内,公司采用了数字化管理,用IT技术实现对农业的标准化操作;对外,会员与常客打开网页就能看到自己的“开心菜地”,了解当日的收成。顾客既可以零买,也可以签订一年期的合同。

  “一亩田”只是有机农业当下在国内遍地开花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与友好环境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商人们开始投身这个颇有前景的行业。

  有机农业的推动者们希望,这场运动能一改过去大规模、机械化、高投入的种植方式,向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转型,从而改善水土流失、食品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蔬菜等农业产品能像一般消费品那样具有品牌,产销双方还能直接见面,避免各种中间环节。

  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组数字:国内的有机农产品占总农产品的0.08%,而在美国,这一比例达到了2.5%。这意味着,对于这种更健康、更安全的天然食品,中国市场还留有相当大的空间和机遇。

  即便如此,“插上科技翅膀”的新农业在国内发展得并非想象中那么顺风顺水。

  如何建立起有机蔬菜的品牌,是横亘在不少商家面前的问题。现实的情况是,许多公司培育出了品质上乘的有机产品,却苦于没有足够的销售网络去推广。一方面,普通商超的流通成本太高,且无法保证蔬菜的完好无损;而自有实体店的店租同样高昂,且只能辐射到门店周围一小片地区。上海的有机食品专卖店“欧食多”曾经红极一时,但巨大的店面成本使其不得不关门大吉。

  据一位曾从事该行业的人士称,“这些农场采取的大多是口碑营销的方式,比如在网上发帖,或在周末组织用户去农场参观,让其亲自品尝并进行专业讲解等”。不过,仅依靠这种方式,并不能带来用户数的快速扩张。

  除了销售渠道的不健全,有机农产品的价格还比普通产品贵5倍左右——消费者是否认为其“物有所值”,是制约人们选择有机产品的另一个因素。如今,有机蔬菜的主要购买群体依然集中在中产或富裕阶级,而在品类众多的农产品中,要让消费者偏好有机产品,显然还有漫长的市场教育过程。

  在此基础上,法律标准的缺失也导致了生态农业领域的鱼龙混杂。目前,国内还没有制定严格的生态农业的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产品标准,这一方面扰乱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使消费者更加无所适从。

  事实上,昂贵的有机蔬菜的种植成本并不低:“首先,农场要租到符合要求的土地,这块土地必须已闲置3年以上,而且足够肥沃。土地的认证审批手续周期也较长。其次,农场要请到专业的农民进行种植,并使用纯天然的化肥。而采用了纯天然化肥后,农作物的产量也比用一般化肥要低不少,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有机农场的成本居高不下,且发展较为缓慢。”上述人士表示。

  进一步说,企业需要进行农业与商业两头的探索。要将有机事业发展壮大,既要具备农业的管理经验,还要深谙营销之道。在有机产业刚刚兴起的中国,尚未完全形成促进行业健康成长的积极土壤,对“一亩田”这样的开拓者来说,这个朝阳产业显然还需要时间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