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开局大干快上需要泼点冷水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4日 01:4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十二五”甫一开局,在中央坚决防止“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的警告声中,一些地方“大干快上”的迹象已很明显。不少省市提出了标准相当高的增长指标,有一半的省市提出的指标都是年均增长10%以上。

  这说明,在不少省市,“十二五”期间加快经济发展仍是主旋律。至于在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之间能否实现平衡,目前看来还很悬。如果任由这种情形发展蔓延,那么落实科学发展观很可能只停留在口号层面。

  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国面临的许多时代难题,都需要在发展中获得解决。这意味着,保持一定的GDP增长率,是必要的。重视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与不能“妖魔化”GDP指标一样,都是理性的思考者需要秉持的态度。

  但是多年来的教训说明,发展也分类,有科学的发展,也有不科学的发展。不科学的发展,往往是唯GDP的发展,是资源与环境代价过于沉重的发展,是一些地方“赤膊上阵”、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式的发展,是最终造成政府职能扭曲错位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发展。

  现在,人们很有理由担心,“十二五”开局之后新一轮的“大干快上”,很有可能成为新的GDP竞赛。在重增速的指挥棒下,复又落入唯GDP的发展陷阱中。学者胡鞍钢认为,五年前,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就已经出现了经济增长率目标层层放大的效应。从国家的规划预期目标,再到省级目标,以至地市级、县级目标,各地区的GDP竞赛,越到低一层就越激烈。在五年之后的今天,乃至更长的时间里,因为体制性的诸多原因,经济增长率预期目标层层放大的效应同样有可能再度出现。

  从过去若干年到现在,中国的地方官为什么如此热衷发展经济?简单地说,这是由政绩考核方式所决定的。但若仅从官员个人的升迁路径来考察地方政府行为,未免有些简单化。在地方政府热衷发展经济的背后,除了官员激励机制,还有政府治理制度的因素。行政发包制度与晋级竞争,是理解地方官员行为的重要分析框架。

  抛开行政发包制度的激励作用不谈,仅看晋级竞争的功效:一方面,地方官员几乎都倾向于在体制内发展,而少有从官场转向体制外的想法;另一方面,在各种政绩考核体制之下,地方官员想要在一场“锦标赛”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将发展经济稳稳地放在第一位。尽管2009年中,中央已经出台相关文件,试图按科学发展观考核党政官员,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晋级竞争的基本背景没有质的改变。

  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中央如此强调科学发展的大环境下,许多地方依然极其重视经济增速。有人辩称,要“在壮大经济总量的过程中调整结构”;有人则从中西部追赶东部的角度来认识这种GDP新的跃进。看起来,围绕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认识层面并未真正统一,或者说,即便认识上都已统一,但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地方官员很容易或不由自主地继续追求经济增速。

  需要认识到的是,如果地方政府总是把GDP放第一位,调结构、转方式就永远被放在次要地位;如果地方政府总是把GDP放第一位,则过去一些官员热衷于大手笔直接投资、直接干预市场的种种问题,必定还会继续不断出现;如果地方政府总是把GDP放第一位,那么政府职能的错位,公共产品数量与质量的提升满足不了民众的要求,几乎是很难避免的问题;如果地方政府总是把GDP放第一位,则过去种种重复建设的老问题还将复制,并给将来留下难以承受的沉重包袱,也自然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程。

  因此,当前不少地方试图“大干快上”的做法,要泼冷水。现在的关键,绝不是一味重视经济增速的问题,而是需要在追求合理增速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推动经济调整、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这表明,针对地方党政官员的考核机制应继续深化改革,使其主要精力用于创造经济发展环境上,用于提供合理数量与高质量的公共产品上。也就是说,必须淡化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强化其公共服务职能。

  《第一财经日报》全年订阅价3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