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4日 01:4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胥会云
虽然此前有消息称上海有望成为全国首个自由贸易园区,不过在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2011年工作报告上,依然谨慎地表述称上海综合保税区要探索向具有一流国际水准和竞争力的自由贸易区转型发展。
1月12日举行的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2011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浦东新区副区长、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书记戴海波介绍了一系列2011年上海综合保税区即将在功能创新方面进行的突破。
建成我国最大租赁产业集聚区
戴海波表示,首先是对于已经开始的试点要扩大试点效应。比如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2011年将逐步展开国际贸易结算中心第二批企业试点,年底累计试点企业达30家以上,推动实体性总部经济模式走在全国前列。
2010年10月上海正式启动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工作,目前8家试点企业均已经开设了“国际贸易结算中心专用外汇账户”。
与此同时,2011年还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综合保税区尽快集聚一定融资租赁产业规模,建成我国最大租赁产业发展集聚区。
为此将加快SPV(特殊项目载体)行业准入、船舶海事所有权登记、飞机发动机抵押登记等制约问题的突破,推动融资租赁向多机多船、大型设备、非银行系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等多元化业务功能拓展。
2010年6月,融资租赁业务在上海综合保税区启动运作,目前已有交银租赁、招银租赁的5架飞机和1艘船舶项目率先试点。
戴海波表示,目前最大的挑战来自天津滨海新区,“去年天津已经有了整体租赁政策,我们也已经形成研究报告,准备提交市里,相关推进工作还需市区联手加以推进。”
不仅如此,推进期货保税交割试点运作, 探索综合保税区成为有色金属类大宗商品净价发现地;推动离岸账户政策落地;培育国际贸易技术服务中心功能……一系列重大的探索都列入了2011年以及“十二五”的日程表上。
从2009年11月成立以来,上海综合保税区在有关功能突破上已经做出了多种努力,上海综合保税区有关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这些都是在向探索自由贸易区的功能转型。
应对“政策先发”效应减弱
自1990年全国首个特殊监管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成立后,我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模式,比如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等。
作为上海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上海综合保税区于2009年11月18日成立,其统管面积共达20多平方公里的“三区”——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及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因此也是全国第一个实行了保税区、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和综合保税区四大类型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统一管理。不过,在全国范围来说,由于国家的保税功能政策不断向其他港口地区覆盖,加上过去保税区一些特有的优惠政策正不断取消,使得上海综合保税区的“政策先发”效应正在减弱。
正因为如此,加强功能创新,在国际航运、国际贸易以及国际金融三方面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监管方式的创新,积极探索和丰富自由贸易园区功能,成为上海综合保税区的“不二选择”。
不过,虽然是海关特殊监管区,上海综合保税区与国际上的自由贸易区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去年7月在洋山保税港区第一次企业签约大会间隙接受采访时,戴海波曾表示,特殊监管区的功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和优化。
去年11月初,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联合在上海调研,主要就在上海浦东新区建设自由贸易园区进行实地情况了解,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快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步伐,寻求体制、税制上的突破。
《上海综合保税区“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中则称,上海综合保税区的发展目标是,逐步建设成为功能创新领先、增值服务发达、国际贸易便利、外汇管制宽松、区港运作贯通、物流监管便捷、具有自由贸易区功能和国际竞争力的特殊监管区。
一旦自由贸易园区获批,上述上海综合保税区有关人士表示,功能创新的相关工作的推进速度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第一财经日报》全年订阅价3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