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叶祝颐:解决择校问题 投入和监管都要给力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4日 09:2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叶祝颐

    继教育部明确治理择校费的时间表以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公布了教改重点任务及试点地区、学校,提出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如是教育发展路线图值得期待。

    就拿公众关心的择校问题来说吧。虽然国家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政策,国家为此投入了大笔资金。名义上的义务教育学杂费、借读费、择校费取消了,但是教育投入增长的速度离教育发展的需要存在差距,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的现象客观存在,而教育部与地方政府一直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如果没有配套监督问责机制跟进,确定治理择校乱收费的时间表,解决择校问题可能会成为空头支票。因此,解决择校问题,要有路线图,更要有具体实施方案,通过政府的强大执行力落实到位。而且,地方政府要下决心均衡义务教育资源,从源头斩断择校病根。

    尽管教育部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家长收取“赞助费”“捐资助学费”。但是家长们仍削尖脑袋为孩子择校。择校问题,说到底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闹的。学校布局、就近入学范围与公众就学期望值不一致,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公众需要,即使设定了治理乱收费的时间表,教改方案提出解决择校问题,也无法阻挡家长与孩子对公平教育的诉求。

    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语境下,教育部禁止择校,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种隐形择校并未停止。比如,户口空挂(为了让孩子上名校,有的家长找关系落户厕所);学生把学籍挂在生源所在地学校,然后到好学校借读;再比如,公办学校打着公办民助的旗号,举办校中校、校外校,一所学校,两块牌子等等。这实际上是对解决择校难题的考验。

    客观地讲,近年来,教育资源经过整合,薄弱学校的情况有所改观,但是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小,既有硬件设施的差异,也有师资力量与教育环境的差异。现在不少地方均衡教育资源与扶植薄弱学校,仍停留在推进校园标准化建设的阶段。如果说硬件重要的话,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主要还是看师资力量、育人氛围与教育底蕴。何况,在教育投入尚未显著增长的情况下,地方不大可能大规模投资薄弱学校,投入名校效果立竿见影,而投入薄弱学校收效较慢,所以地方政府更愿意把有限的财力向名校倾斜。如果监督不到位,难免某些地方会以教改的名义,将财力投向名校,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教改试点方案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多种途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等。这些不仅有利于均衡教育硬件资源配置,也利于缩小校际师资、升学机会等软件差距。此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也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发展原动力。义务教育软硬资源均衡配置齐头并进,诠释了义务教育改革的方向,可谓教改的亮点,但同时也是教改的难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均衡义务教育资源,解决择校问题不会一蹴而就。这既需要中央与地方财政教育投入给力,也需要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拿出诚意、付诸行动,在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上把一碗水端平。如果政府热衷打造名校品牌、忽视薄弱学校发展,如果教育评价机制与教育政绩观不改变,地方教育部门与学校仍有可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用各种办法掏空多途径均衡教育资源,解决择校问题的公平灵魂。反之,如果教育投入跟上了发展的步伐,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比较均衡,学校的利益冲动得到了有效遏制,择校现象也会逐步退出教育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