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2011中央楼市调控仍将继续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4日 12:1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深圳特区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经过去年“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房价仍在高位波动 “最严格的调控”仍将继续

  这是一轮力度前所未有的调控:2010年,针对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一年之内中央政府3次出台调控措施,动用政策工具之多,历史罕见。

  这是一轮任务繁重的调控:要解决房价过快上涨的现实问题,必须面对房地产市场积重难返的历史问题,还有复杂变幻的国内外经济运行大环境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2011年,继续坚定不移推进房地产市场调控,努力使房价稳定在合理的价位,这是人民的心愿、政府的承诺。新的一年为何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调控”措施?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权威部门及有关人士。

  ●一问

  房价过快上涨得到遏制了吗?

  这是一幅2010年房价走势图:70个大中城市房价从同比涨幅来看,走出了一条先扬后抑的曲线。

  年初一路飞扬,4月达到顶峰,涨幅达到12.8%。自4月份国务院调控措施出台后,涨幅逐步回落:从5月份的12.4%,6月份的11.4%,7月份的10.3%降至8月份的9.3%,9月份的9.1%,10月份的8.6%,再到11月份的7.7%。

  从环比涨幅来看,有升有降。自6月份开始,连续3个月零增长,市场陷入观望。进入9月,环比开始小幅上涨,到11月,环比上涨为0.3%。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这是调控政策作用的结果。

  面对复杂的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是否实现了呢?在2010年12月底举行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如此评价:“调控取得一定效果。”

  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说:“如果没有调控,2010年房价涨幅绝不是现在这样的水平。”

  ●二问

  房价为何仍在高位波动?

  自2010年四季度以来,一些地方高价地再度出现,部分未实施限购的区域中心城市住房成交出现量价齐升的势头,限购城市周边地区房价出现较快上涨,部分热点城市房价再现上涨苗头。

  人们不禁要问,经过如此大力度的调控,为何还会出现这种情况,房价为何居高不下?权威人士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有房地产市场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诸多外部因素影响。

  ——房地产市场自身问题积重难返。供求失衡、投资比例过高、违法违规交易、炒地炒房、住房保障滞后、房地产税制不健全、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都是多年来积累所致。

  ——过分依靠房地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和地方财政增收。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70.4%。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说:“城市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有增无减,利益分配不合理,社会矛盾突出,土地出让制度亟待进一步改革完善。”

  ——多年累积形成的流动性压力和民间投资选择较少。近年来所累积形成的流动性压力不容忽视,2009年我国新增信贷规模近10万亿元,相当于过去三四年的增量。再加上民间投资出路少,通胀压力之下,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领域。

  ——境外热钱流入也加大了房价上涨压力。

  还应当看到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住房改善需求显著增加,加剧了城镇住房的供需缺口,带来了住房价格上涨的压力。

  ●三问

  遏制高房价将有何新举措?

  岁尾年初,高层频频释放出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放松的决心。来自各有关部门的年度工作会议也传递出强烈的信号:“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一系列新举措应运而生:土地招拍挂制度将得到完善。国土资源部表示,2011年要推动土地供应由“价高者得”的单一目标向完善市场、保障民生等多目标管理转变。

  房地产市场秩序将得到进一步规范,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力度加大,“捂盘惜售”“囤地”等行为将得到更为严格监管。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正在推进。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有望近期出台。2011年年中40个重点城市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要实现与住房城乡建设部系统的联网。

  限购等行政手段不放松。原本公布限购期限的福州、厦门、海口、温州四地表示,2011年限购政策继续实施。郑州等二线城市也传出限购信号。

  房产税试点城市和开征时间表逐步明晰。据了解,上海、重庆为房产税试点城市。来自重庆“两会”的消息,重庆市政府确定开征高档商品房房产税,有望2011年一季度出台相关文件。

  坚定不移地推进房地产市场调控,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我们就一定能够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逐步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据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