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时评:有一种优雅式腐败叫出书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4日 13:4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四川新闻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日前,中央纪委监察部在新闻通气会上公布了张敬礼的“四大罪状”:收受巨额钱款;违规从事营利活动并获得巨额利益;捏造受贿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生活腐化。据知情人士透露,张敬礼非法经营的总案值高达1700余万元,其中一本由他撰写的书籍就卖到了每本566元的天价。(1月13日《新华日报》)

  近年来,利用出书大肆敛财的“优雅式腐败”频现,已非新闻。原临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月喜,在频繁“出书”卖书中获利高达43.32万元;原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高勇,以“支持出书”或者“买书”的名义,向近百家单位和个人索要赞助费数百万元;原郴州市委书记李大伦在位时出过两本书,通过宣传部门向党政机关强行摊派“挣”了3000多万元;原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益,虽然不识五线谱,却是当年演出频率最高、最能挣钱的“交响乐作曲家”……

  平心而论,官员也是正常之人,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和艺术追求,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著书立说,本无可厚非。对那些情趣高雅的“文人官员”,我们在由衷敬佩之余,也常常会对他们出版的新书“爱屋及乌”。但是,如果像张敬礼、王月喜、高勇、李大伦这样,把出书当作曲线敛财的利器,通过权力资源不遗余力地将书推销给所辖机构及个人,然后“名正言顺”地笑纳卖书款,那就断然不可小觑了。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某些整日忙于应酬、公务缠身的官员,其“文思泉涌”隔三岔五推出的“著作”,在很多时候并非本人的“心血结晶”,要么是“秘书捉刀,领导署名”,要么是利用自己的职位和手中的权利雇佣“枪手”代写的。官员“亲自”要做的,就是用公款买书号,用权力搞“发行”。有资料显示,实权官员出书的印数一般都不低,有的甚至达到数万册,书价也高得离谱,但“销量”却真的不错,这常常令那些真正的“文人官员”自叹弗如。

  今次,张敬礼566元一本的天价书再次放大了官场出书潜规则。自2003年张敬礼出任国家药监局副局长之后,张敬礼在政务之余“笔耕不辍”,署名或并列署名的《百年FDA:美国药品监管法律框架》、《维护公众健康: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探索与创新》、《中国食品药品监管理论与法律实践》等“著作”,“源源不断”地摆上药监人的书柜,并非真的“含金量”高才供需两旺。如果不是慑于“国家药监局副局长”那顶官帽,鬼才舍得花566元去购买那样一个小册子。

  现实生活中,尽管太多的私人不会自掏腰包去为“官书”捧场,但公款却乐此不疲为这些“官书”买单。较之直接送钱送物等“公贿”,打着学习充电的旗号,用公款购买上级领导的“著作”,班子成员或全体干部人手一册,不仅理由冠冕堂皇,富有人情味儿,也更能赢得出书领导的赏识和“关照”。此等怪象,虽说人人心知肚明,但就是都不说破,任凭“皇帝的新装”招摇过市。退一步说,即便你对领导这个小小的“不情之请”心有不甘,一旦说“不”你就会成为另类。

  “出书”成为腐败道具并上演连续剧警示我们,当权力失去制度约束、信马由缰,人性的贪欲不会放过任何可能的寻租空间,而且一定会前腐后继。当务之急,在密织监督天网的同时,一是要普查一下官员们的出书情况,多揪出并解剖几只“优雅式腐败”麻雀;二是要将官员出书列入“重大事项报告”,就写作时间、版税、发行量等问题作出公报式说明;三是要设立“防火墙”,将少之又少的地方“红线”上升到国家层面,依法规范官员出书行为;四是要严格审查企业或下属单位购买官员“著作“情况,通过“倒查”发现出书官员的“腐迹”。(高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