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急扩规模自救山东地炼产能跳涨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5日 00:5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华夏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本报记者 郑重 山东报道

  岁末年初,大牌地方炼油企业云集的山东省再一次迎来了扩产的高潮。

  “没有足够的油源就由进口燃料油替代,没有足够的规模、面临产业淘汰的危险,就不断上马新的产能。”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会长、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爱英1月11日上午接受《华夏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今年至少新增产能2000万吨。但地炼炼油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对资金和原料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何引入新的投资、建立新的合作模式,也是国内许多地炼企业迫切求解的难题。

  山东地炼大扩产

  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2011年山东地炼将迎来新建一次加工能力的集中投产,山东华星石油化工集团、山东东明石化集团2011年分别会有一套600万吨/年的常减压装置投产,山东正和集团也会增加一套5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届时,上述3家地炼厂的一次原油加工能力将分别达到850万吨/年、1150万吨/年和800万吨/年。

  “规模一直是地炼的心病,规模不达到一定水平,就有可能被突如其来的政策‘卡壳’甚至被关停的风险。”山东财政学院教授王蔚分析,国家发改委官网2009年曾透露,到2011年年底,淘汰100万吨/年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积极引导100万吨/年-200万吨/年炼油装置关停并转。如今已是2011年大限,一些地炼就开始忙起来了,上项目、扩产能,有的是为了达到标准,有的是为了拓宽以后的发展道路。

  实际上,山东地炼的产能一直在增加。中国投资咨询网的消息称,2010年上半年,山东地炼的产能已猛增了1200万吨左右。

  除了规模的压力,本报记者也注意到山东地炼扩产与山东石化集团的组建不无关系。自从去年10月份山东省政府提出整合地炼企业开始,组建山东石化集团、争取原油进口资质似乎让地炼看到了发展前景。

  夹缝中求生

  但规模扩大并不意味着日子会好过,一直被掐住油源“命门”的山东地炼企业实际上一直受困于原油紧缺。中国化工网监测显示,2010年,山东地炼全年常减压装置平均开工率仅四成左右。

  实际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山东省政府一直没有放弃努力。除了筹划整合地炼企业,去年8月份,山东省政府与中石油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油气管网、炼油、成品油销售网络、城市燃气以及包括港口和码头在内的油气储运项目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同时,中石油旗下的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也与山东最大的地方炼油企业东明石化签署了供应原油等相关合作协议。

  本报记者注意到,日照至东明的原油管道2011年工程投产后,每年可为山东地炼企业输送原油上千万吨。不仅如此,这项工程对于改变山东区域经济格局,促进石油化工产业发展,也将发挥巨大作用。

  另外,政府也能通过成品油定价机制,来保证成品油生产商的适当利润,使山东地炼以往“卖一吨、亏一吨”的局面不再出现,企业不再有后顾之忧,这也成为其扩建原油加工装置的一份底气。

  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现在山东地炼难以拿到原油,主要是靠燃料油作为加工汽柴油的原料,但整体来说,其销售利润一直都还是可以的。

  混战继续

  在业内人士看来,短期内山东地炼的格局很难看清楚。

  “一方面山东方面积极扩产,一方面各大石油巨头纷纷跟进,混战还要继续一段时间。”王蔚分析,随着规模的壮大,山东地炼企业该何去何从,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就在去年12月27日,拥有一次年加工500万吨石油能力的潍坊弘润石化助剂有限公司被中化集团收至囊中。

  “一方面拥有自己投资建设的输油管线,一方面背靠央企,能大幅提升弘润的竞争力。”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刘峰认为,地炼企业缺少原油进口权,油源受制,在“无米之炊”的情形下,被认购甚至收购也是必然趋势。

  “没办法,油源垄断造成地炼企业没原料,为了找原料,地炼企业只好投靠有油源的央企。油荒的时候,有人想起了山东地炼企业,但合法企业却没有油源,这是个很现实的矛盾。”刘爱英说。

  近两年,几个领头的地炼企业纷纷投靠央企或者与央企结盟之后,山东地炼的格局已不断受冲击。实际上,山东地炼即使再扩产,也难与中石油、中石化比肩。中石化集团现有炼油能力2.28亿吨,共计35家炼油厂,炼油加工能力高达千万吨的就有11家公司。中石化两个最大的炼厂产能若相加,就抵得过山东地炼整体产能。

  “单个地方炼厂今后若想不断扩大规模,并保持独立性,一方面需要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要经得起其他企业在原料供应、渠道扩张和投资等方面的‘诱惑’,否则就算自己再扩产,实质上也只是帮其他企业壮大实力而已。”王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