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股票 >

总经理接力下课 基金业刮起换帅风暴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7日 08:2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证券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本报记者 徐国杰 上海报道

  岁末年初,基金业高管人事“地震”一桩接着一桩。益民、天治、华富、浦银安盛等基金公司近期纷纷发布公告,宣称更换总经理。更不为人知的是,还有更多的基金公司正在酝酿高管下课。有的总经理已经提出辞呈,也有的已确定更换,只是尚未公告。不经意间,基金业刮起了一轮换帅风暴。

  小公司“地震”猛烈

  2010年12月至今,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已经接连有5家基金公司公告更换总经理,先是益民基金于12月初公告,同意祖煜不再担任公司总经理职务,并决定由公司副总经理宋瑞来代为履行,此时距离益民2009年12月25日公告祖煜正式出任益民总经理尚不足一年。

  紧接着,天治基金于2010年12月中旬公告称,同意刘珀宏辞去公司总经理职务,原董事长赵玉彪辞去董事长一职,出任公司总经理职务,同时代为履行公司董事长职务,这距离刘珀宏正式公告上任仅过去了8个月。刘曾被视为业内最年轻的基金公司总经理,如今也成了任职时间最短的总经理。

  随后,华富基金与浦银安盛同时于12月25日公告了总经理人选变更,华富原总经理谢庆阳辞职,由原董事长姚怀然在辞去董事长职务后出任公司总经理一职。浦银安盛原总经理刘斐则是在任期届满后选择提出不再续任的申请,公司聘任原万家基金公司副总经理钱华出任总经理。最新的一则变动来自中海基金(),2011年1月15日公告总经理变更,不过中海与上述基金公司情况有所不同,原董事长另有高就,由总经理转任代理董事长一职,同时让一位副总经理代任总经理。

  事实上,2010年中也有多家基金公司发生过总经理变更,如宝盈基金、银河基金等,但都不如上述几家公司接踵而至的人事地震来得集中且猛烈。中国证券报记者粗略统计,在目前60多家基金公司中,成立以来从未更换过总经理的约有20家,如华夏、南方、兴业全球、汇丰晋信等;有20余家公司更换过一次总经理,还有13家公司总经理发生过两次变动,4家公司总经理一职换过3次以上。而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的信息,这一数字马上会改变,增至5家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初至2011年1月,已有11家基金公司总经理发生变更,而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接下来还将有多家基金公司总经理发生变更,有公司的总经理已经提出辞呈,有的则已确定被更换只是还未公告,还有的基金公司股权变更已近尾声,其高管团队的更替自然也在意料之中。

  纵观近期总经理发生变动的基金公司,一个共同特色是“小”。根据银河证券2010年度的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统计表,这批公司绝大多数位列后二分之一,更有多家处于后十名,规模多在100亿以下,有的公司经营多年管理规模仍低于50亿元。

  “对于小公司来讲,这个年关不好过啊。”一位基金公司高管感慨,每年临近12月31日,就要为各项指标而焦虑。尤其是2010年,在整个行业整体份额不增反降的背景下,许多小公司的管理规模出现大幅度的倒退。

  某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更是选择在年关的时候递交辞呈,高管团队中的其他人也人心思变。在高层不稳的背景下,该公司不少员工动起了另觅他处的心思,更何况连年终奖有没有都没有着落,部分员工士气低落。

  离职者各有缘由

  一般来说,基金公司总经理不仅位高权重,高薪诱人,还有诸多不为人知的高福利,比如可以报销子女就读国际学校的高额费用。没有特殊原因,恐怕谁都不会轻言离职。

  综合来看,总经理离职的原因各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股权变更导致高管大规模换血,二是股东方对下属各子公司高管的正常工作调动,另一类则是总经理无法实现经营目标,特别是和董事长之间关系微妙,最终黯然去职。

  “一家基金公司要想稳定发展,除了总经理要有能力外,与董事长之间关系也是很重要的一点,需要得到董事会充分授权,尤其是在人员招聘和财务上都要有自主权。最理想的一种模式是总经理负责制,董事长不干预具体业务,最要命的则是两个人明争暗斗,抢着管事。”一位基金公司高管表示,目前基金公司的董事长有专职和兼职之分,但专职董事长不一定会坏事,而兼职董事长也不一定就充分放权。从过往几桩总经理“被下课”的例子来看,在股东方派出董事长与市场化招聘而来的职业经理人之间,最容易出现两者相互角力,权责失衡的状况。

  以一家在2010年发生总经理离职的公司为例。最初,董事长求贤若渴,总经理雄心壮志,双方一拍即合。兴冲冲而来的总经理提出改革,试图重新建立一套合规高效的制度,并从其他基金公司挖来人手,大干一场。但改革必然会进行利益的重新分配,自然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这时总经理很快发现,自己的手脚被一张无形的网牢牢束缚,进退两难。

  比如说在这家公司,人事权和财务权基本控制在董事长及其信任的人手里。结果,由于费用卡的严,基金经理外出调研较少,超过一定数额的开支都需要董事长签字,就连发基金的营销费用也被卡死。总经理想要招的人,董事长也不同意,缺乏这几方面的支撑,空降而来的总经理很难开展工作。

  总经理设计的各项改革在推行过程中遭遇了很大的阻力,最后执行起来全变了样。既然无法掌控这家公司的发展路径,却要承担最终的责任,那辞职就成为总经理的唯一选择。

  有的合资公司虽无这样严重的高管内耗,但中外股东合作上的欠缺和糟糕的基金业绩却让公司棋差一着,满盘皆输。受业绩影响,一些合资基金公司几年来规模没有进展,萎缩到别的公司发一只新基金就能超过他们总规模的地步。自成立以来,有的合资公司始终在亏损的泥沼中挣扎,注册资本金坐吃山空,而且公司亏损还有扩大趋势。对于这类已处于悬崖边上的基金公司来说,总经理换人既是无奈的举动,可能也是聪明的选择。

  换帅并非“万能药”

  体育界向来有“换帅如换刀”的说法,一个屡战屡败的球队在更换主教练后,往往会突然焕发活力。这一“传说”在基金业能重演吗?

  从历史来看,基金业近年来也确实出现过换帅的成功案例。比如中欧基金2009年初结束了与老外总经理的合约,正式聘任原上投摩根督察长刘建平担任总经理一职。在入主中欧后,刘建平大力拓展投研队伍,延揽了诸多市场人才提升中欧的营销能力,并在渠道策略上独树一帜,与多家小银行开展业务合作。目前旗下已有8只基金,其所管理的基金份额在2010年底同比提升了约39%,这在当年整个基金行业份额下降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

  不过,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析,中欧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换帅就能成为“万能药”。银河证券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末,13家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其中已经更换总经理和即将要更换的公司共有6家。这6家基金公司成立时间长的已有6、7年,短的也有2、3年,但在经历了多年发展,尤其是2007年和2009年的大牛市之后,很多公司管理规模仍停留在几十亿甚至更低的水平,这背后必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因素。不打破这些困扰基金公司发展的束缚,简单换帅只是“换汤不换药”,难以改变公司的发展轨迹。

  一位基金业高管归纳说,“沉睡”中的基金公司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基金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被暂停发行新产品,特别是在牛市被叫停,就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时机。再加上内耗不断,使其落后于行业发展。另外,有些基金公司在确定发展战略,把握规模做大时机上有所欠缺,也导致公司日渐沉沦。

  比如某基金公司原本定位于主攻低风险产品,但对于实施发展战略的困难事前考虑不周,在遇到挫折后很快放弃了原定的战略,改弦更张要跟其他公司比拼股票投资能力。但这意味着需要重新搭建投研团队,结果两头不讨好,业绩受到影响。银河证券统计显示,该公司管理的基金份额在2010年度大幅度缩水,净赎回比例超过60%。

  还有的公司在业绩开始提升之际,没能把握机会同步提升管理规模。数据显示,有家公司旗下多只基金2010年度业绩排名靠前,但其份额却较2009年还下降了20%多。

  实际上,如果仅仅由于总经理能力不足或者对行业发展脉络把握欠佳,那么更换一个更有能力、更有人脉的总经理,确实可能起到“换帅如换刀”的作用。但如果基金公司内部机制或股东结构存在瑕疵,熟悉公司情况的原总经理尚且束手无策,一个空降兵更难解决问题,“换帅如换刀”就只能成为一个传说。

  更重要的一点是,基金公司股东也需要慎重对待换帅.从某种程度上讲,基金公司是一家公众公司,小公司也有几十万客户,多的更达千万。管理团队的动荡很可能导致投研、市场团队的大换血,旗下基金业绩、客户服务质量往往会受到影响。而且如果换帅不断,对投资者造成的负面影响短期内更难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