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CPI涨幅有所回落物价上行压力仍存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1日 06:2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金融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谢利

  记者谢利自去年11月份CPI同比增幅一度摸高至5.1%后,市场一度笼罩着担忧情绪,12月份CPI却应声而降,无论同比还是环比都呈现出明显的回落,从而使人们对政策面继续收紧的预期有所缓和。

  根据1月20日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10年全年CPI同比上涨3.3%,虽然超过年初政策制定的目标,但总体仍在市场的预期和可控范围之内,显示出自去年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以来,政府为应对物价过快上涨而采取的一系列增加供给、调控需求、保障流通、调控市场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CPI构成分析看,12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9.6%,拉动CPI上涨3.2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1%,拉动CPI上涨1.4个百分点。尽管12月份物价水平仍然偏高,但随着国务院16项稳物价措施逐步得到贯彻实施,各地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涨势趋稳,成为CPI同比涨幅回落的基础。数据显示,12月份,鲜菜价格环比下降9.4%,降幅比上月加大7.5个百分点;其他如食用植物油、猪肉、蛋、糖、液化石油气、衣着等,价格环比涨幅也分别下降3.6、1.7、1.8、2.0、5.7和1.1个百分点,从而促使价格总水平环比涨幅明显回落。翘尾影响的消失也是年底CPI同比涨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尽管各级政府调控物价的努力效果逐渐显现,但综合各方面观点来看,对2011年物价走势仍“不能掉以轻心”。用国统局局长马建堂的话说“2011年物价上涨压力依然存在”。他列举了几方面因素:一是若干发达经济体采取量化宽松的政策,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从而造成输入型通胀压力;二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近两年来累积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较多;三是上半年翘尾因素仍较高,预计在2.6个百分点左右。除此之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成本的上升,也给今年物价带来上涨压力。

  实际上,市场对CPI上行压力加大的担心主要集中于今年上半年。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志明认为,2011年物价将呈现“前高后低、平缓回落”的态势,上半年受翘尾因素以及一季度节假日影响,CPI可能在年初或6月份达到年内高点,部分月份CPI同比涨幅甚至可能突破6%。全年CPI平均水平将达到4.5%左右。对此,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数据发布当天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影响当前价格上涨的一些根本性原因并未消除,一季度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依然较多,预计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仍将高位运行。”

  不过,专家普遍认为,虽然2011年物价压力上行压力不容忽视,但总体仍处于可控水平。马建堂在分析其中有利条件时表示,首先,粮食连续七年丰收,各级粮食库存数千亿斤,为稳定物价打下非常重要的基础;同时,工业领域特别是制成品,从总体上仍处于供大于求的格局,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是防止物价过度上涨的另一重要物质基础;第三,今年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上七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利率,也有利于控制货币的流通量,也将为控制物价上涨创造好的条件。陆志明也表示:“从M1与M2同比增速的‘倒剪刀差’来看,最高时是2010年一季度,随后就出现持续回落,目前已经收缩到两个百分点左右,因此可以预计未来半年左右物价回落的可能性较大”。同时,他认为,“二次汇改”强调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人民币未来稳步升值可期,这也将有助于抑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此外,外需不振以及资产价格的调整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物价持续上行。

  既然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如何治理以及出台相应的调控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本轮物价上涨不同于以往,并非供应短缺或需求拉动等单一原因推动。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经济年会”上,以经济学家厉以宁为代表的学者,将这一轮通胀归因于成本的推动。而按照经济学理论,对于成本推动型通胀,以往采用的紧缩政策难以见效,并且解决成本推动型通胀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过从短期来看,通过灵活运用系统性政策安排,强化通胀预期管理仍十分必要。一方面,要出台综合性的通胀治理政策,如通过增加市场供给、强化对流通领域囤积居奇炒作的干预力度以及必要时出台临时物价干预措施等政策,防止物价出现持续过快的上涨;另一方面,需要积极运用稳健的货币政策来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对于后者,当前分析机构普遍预测,今年央行仍会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上半年可能出现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汇率三率携手上行来控制通货膨胀的局面”,陆志明认为。不过,考虑到利率连续、大幅上调会引致资本加快流入、经济增速回落,因此加息次数应在2至3次,幅度也不会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