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这是一个以金做刀的革命时代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1日 08:0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理财一周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2010年度理财一周报金融盛典”,评选出了21个奖项的23个获奖者——23个“金刀英雄”。

  我们需要发现、关注他们,因为他们是各自行业的佼佼者,业绩杰出而专业,有目共睹。在金融业,他们是领跑者、弄潮儿。他们是当今中国的财富英雄。

  但他们的价值不止于此。

  我们为什么需要财富英雄?这个问题,可以最终还原到“我们为何需要财富”这个乍听起来不值一提的初始追问。

  这里的“财富”,界定为受法律保护的私有财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外皆然。然而在不同历史时期,私人财富的地位判若云泥。“原始共产主义”没有私人财富。在中外的漫长中世纪时代,在人为创制的现代“乌托邦”中,私人财富同样受到排斥与压制——看看在朱元璋治下巨富大户们的下场。因为在以上社会形态中,宗法式的人身依附占据统治地位,社会财富分配取决于身份等级而非个人奋斗、经营努力或才智创意。共同体成员越是缺少私人财富,越是“均贫”,就越依附于共同体的保护,就越自愿接受共同体的束缚——也就越容易统治与驾驭。

  注意,被排斥的只是私人财富,不是国家财富或集体财富,所以在普遍“重农抑商”的政策下,并不妨碍国家垄断的专营行业攫取巨额财富。按著名学者秦晖先生的研究,商人财富不受保障(除非投靠权力),就不喜广置土地投入再生产。而权贵也无需拥有巨额财富——财富能给予他们的一切,通过权力就完全可以办到,能“合法报销”,何必还要“贪污”呢?

  直到资本的来临。马克思那句名言:“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在中国长期被人误读(或误导),却忽略了马克思在很多著述里,对以亚细亚模式为典型的中世纪“温情脉脉的面纱”强烈的批判之意,因为“温情脉脉”背后,有着比“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冷酷、肮脏百倍的人身依赖,以及权力对生命财产的予取予夺。

  马克思同样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有充分肯定,因为在从中世纪宗法共同体中挣脱之后,个体才能独立而非共同体的附属物,人才成其为人,才谈得上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财富永远不可能孤立存在,财富与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境况紧密相关。从逻辑上说,每个资产者都一定是自由主义的,因为人格独立、人身自由、法治社会、产权保护,是以契约为核心理念的现代财富制度得以存在的先决条件。也正因此,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财富高速膨胀的时代,一定程度上也是个人财富迅速累积的时代,财富的意义便不仅仅是财富本身,致富也不只意味着钱包由瘪变鼓的过程,而是口袋里有了被法律保护的财富的人,就此具备了从一盘散沙的人身依赖状态挣脱的先决条件,无论是在经济独立层面还是人格独立层面。

  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核心组成的金融业,比其他行业更强调创新、更注重信用、更依赖法律保护下的私人财产权。缺少这些要素,金融业会立刻死气沉沉。对于可能威胁到这些要素的政经变化,金融业总是最敏感的。

  显然,金融业的从业者,应当是对法治、信用、人身自由与人格独立这些信条最为看重及恪守的人群。他们中的领跑者与弄潮儿,就必然处于新旧思潮、新旧势力冲突的第一线——即便在主观上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在各自领域所做的一切,都在无形中冲击着守旧者与“走回头路”者所看重的教条。

  当然,金融有工具属性。健全的金融业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在社会转轨时期,当对宗法式共同体的迷信仍然盛行,民众的人身依附性依然普遍,不明就里的人们只为“国富”欢呼,却轻易被煽起“仇富”的情绪,则不健全的、被掌控与操纵的金融业,也可能成为不公平分配的帮凶,剥夺民众财产性财富的工具。

  所以,我们期待“金刀英雄”的出现。总有一天人们会发觉,他们为金融业健康发展所做的工作,他们所信守的一切,都不期然地成为一场革命性历程的组成部分。时代未必乐观,因为进程才刚刚开始,道路曲折;我们也不必悲观,因为进程已经开始,不容回头。

  这是一个以金做刀的革命时代,也注定是一个财富英雄辈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