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史无前例新股破发潮何解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3日 12:2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红周刊》特约 胡东辉

  A股市场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新股破发潮本周二突如其来,这一天沪深两市同时上市5只新股,全部大幅低于发行价开盘,全天均维持破发走势,最大跌幅一度接近20%,到收盘跌幅最大的仍有14%之巨。如此严重的新股破发潮是A股市场史无前例的,有人说市场低迷到了极点,错!其实是市场疯狂到了极点,因为即使在大盘已经摇摇欲坠的弱势之中,在新股已经频频破发的前车之鉴面前,这些新股仍然实现高价发行,继续大幅超募资金。市场为此付出代价是必然的,否则天理何在?

  两大原因导致新股定价离谱

  新股发行从根据市盈率定价发行,到现在市场化发行,历经多次改革,新股过度炒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二级市场之间的巨大价差吸引着两方面的投机力量大行其道,一是专门申购新股的摇号大军,中签新股后上市即抛,专吃一二级市场之间的价差,获得无风险收益;二是专门瞄准新股在二级市场大胆炒作,由于资金量大,高风险高收益,获利往往比摇号大军更大。A股市场几乎是逢新必炒,有所不同的只是炒作时间有先后。新股上市高开成为一大顽症,由此引发一连串的市场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股发行方式的改革反反复复,但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后焦点集中在新股发行价格上,认为是因为发行价太低导致新股投机盛行。为此管理层引入询价机构试图为新股发行价格找到合理的定位,缩小一、二级市场的价差。在效果仍然不明显之后,管理层彻底放弃了市盈率定价模式,完全放开实行市场化定价,结果却导致新股定价失控,高得离谱。

  事实上,问题的根本是因为新股发行采取的是股权分置模式,发行的时候是小盘股,上市以后逐步全流通。炒家等不及全流通,要趁新股流通盘小的时候炒一把,最终把全流通的烂摊子全部甩给市场,让二级市场为全流通买单。在这种情况下,新股定价实际上都是高估的,而根据二级市场炒新以后的高价给新股定价,那必然高得离谱。

  耐人寻味的是,绝大多数中小投资者在接受媒体调查时,都认为新股集体破发是因为发行价太高,没有人认为是市场低迷造成的。为何连中小投资者都普遍觉得新股发行价太高,而具有专业背景的询价机构却纷纷给出更高的报价?这里有两个原因是必须关注的,一是高报价的询价机构并没有为此付出比其他投资者更高的代价,事实上大家实际支付的新股申购价是一样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二是询价机构不是国有背景,就是基金等集体资产,没有经理人的个人资产,新股发行价过高导致的破发对个人资产没有损失,因此无所谓。但是他们高报价的后果却让很多个人投资者为此付出了超额的真金白银,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双管齐下根治新股定价过高

  新股发行改革一而再的试错,有人又在盲目寻找试错的原因,认为新股之所以发行价畸高,是因为新股还是稀缺资源,新股发行得还不够多,应该实行注册制,方便更多的企业发行上市。此举万万不可实施,一旦实施,将可能是压倒A股的最后一根稻草。A股市场的规模在全球已经名列前茅,如果现在还要拿股票供不应求来说事,要求为更多的企业上市大开方便之门,显然是开错了药方。

  A股市场不能再折腾了,新股发行改革经历了这么多轮回,试验了这么长时间,教训已经够深刻了,所谓的市场化发行之路是一条死胡同,不能再这么走下去了。不要指望新股集体破发能够达到市场自动纠错的目的,无数事实已经证明,自动纠错是暂时的,而一错再错才是根深蒂固的顽症。

  在新股发行仍然维持询价模式的情况下,要让新股合理定价:笔者认为,首先必须让询价机构切实承担高报价的后果,即高报价者按其报价支付新股价款,高出新股实际发行价部分全部划归社保基金;其次要变高溢价低发行股票数量模式为低溢价高发行股票数量模式,超募资金不再进入资本公积金,而是全部折算成新增股本,扩大新股的发行数量。前者可以让询价机构谨慎报价,报价越高损失也越大;后者可以有效约束上市公司盲目追求高溢价发行新股的冲动,超募资金越多,新股发行数量也越多,老股东的股权被稀释得也越多。双管齐下,新股发行价必然逐步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