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机构争辩:新股破发潮是否牵动套保神经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3日 18:2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一财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面对凶猛而来的新股“破发潮”,业内不由得再度回味起A股“套保”这既朦胧又新鲜的话题。

  事实上,在A股发展轨迹可以发现,新股“破发潮”并不是一件稀奇事。普通投资者似乎也总结出这样的规律,当大批新股跌破发行价后,导致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受到了限制,这可能令二级市场的“底部”提前到来。

  而对于有一定市场阅历的投资者看来,上述来自一、二级市场之间的“巧合”,很无奈地反映出一个现实,在一个“分红文化”尚未完全深入人心的“新兴+转轨”的市场中,空方往往有着很大的胜算,更何况,现在已经有了“做空”也能赚钱的工具——股指期货。

  一般情况下,所谓“套保”,指的是机构在买入现货做多时,也在对应标的物的金融衍生品如股指期货上开仓,以便锁定未来的风险。在采取“T+1”和涨跌停板机制的A股市场上,无论是本钱小的小投资者,还是手握巨资的大机构,面对系统性风险,往往是无助的。

  在一定程度上,机构“斩仓”行为会加剧大盘跌势,制造更大的市场动荡;对于小投资者来说,在一个“T+1”的市场上,自己需要对当天的买卖交易行为负责,即便发现错误,也无法及时纠正。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机构在参与新股申购时只能通过网下配售,以便获得一定规模的筹码,而这些新股部分要被“锁定”3个月才能上市流通,一旦出现了市场系统性风险,那么,机构投资者面对巨大的账面浮动亏损,而望洋兴叹。

  有市场人士认为,如果未来采取一定的“套保”手段,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风险。比如,当新股发行价格过高时,且二级市场存在巨大下跌风险时,机构可以参与沪深300指数期货,通过“做空”,以便平滑现货的下跌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做法只是“变形”的“套保”,因为前已经推出的股指期货是以沪深300指数作为标的物,而非新股。但无论如何,对于“船大难掉头”的大机构来说,有一定的工具化解风险,这应该也是有必要的。

  但也有不少机构负责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新股定价过高,机构完全可以不参与。

  “现在创业板定价如此之高,参与网下配售,可能是在参与风险。”沪上某金融机构投资主管表示,国内新股发行基本没有发行失败的风险,长期以来,既使得保荐商和公司方面并没有太高的约束,又使得二级市场参与者往往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在市场化新股发行机制背景下,相信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会对新股风险有所关注,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应该是市场化新股发行机制实施后所带来的必然。”

  从这个意义上说,光推出几种金融衍生品工具,只能从表面上控制了风险,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新股高定价现象。

  也有机构表示,即便采取上述“套保”手段,也与该工具的本意相去甚远。一位机构负责人表示,如果担心新股“破发”而“做空”股指期货,那可能只是一种对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套利”行为。“这种‘伪套保’行为多了,也许会给市场造成更大的动荡。”他表示,在采取网下发行新机制下,并不是每家机构都会获得新股网下配售,并承担新股“破发”风险。

  所以,在这位负责人看来,新股“破发潮”对于各类新股参与者都是一帖清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