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中美CEO们有话说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4日 01:5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袁晓明

  从纽约时代广场上播放的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片,再到电视新闻一再回放的奥巴马女儿莎夏出现在白宫欢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仪式上并试着用汉语与胡主席交谈的镜头,华盛顿这次围绕胡主席访美的一切安排都旨在显示,中国已成世界大国,应被视为平等的对手,尤其在经济方面。

  美国政界、财经界评说本次中美高峰会谈,也都把当今世界以及中美之间最关切的问题落在经济范畴上。他们很清楚,即便对今后中美关系的走向,还要多从经济的范畴来看。

  这几天,奥巴马政府不断宣传胡锦涛主席带去的450亿美元大订单。因为合同就是工作机会。过去一年,美国股市涨了不少,但美国的失业率仍然接近10%,美国人更关心的还是就业机会,因此,但凡能与增加工作机会挂上钩的理由,自然是奥巴马政府最愿意广泛传播的。尤其是许多美国人认为,美国买了太多的中国制造的商品,能卖给中国美国制造的产品当然是大好事了。虽然这450亿美元订单中有一些是几年前就签了合同,但都需要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

  《华尔街日报》在1月20日发表了一篇评述文章,题目是《CEO项目,不要障碍》,该文指出,美国方面有14位CEO,中国方面有4位CEO参加了中美领导人在上周三的商务会谈,会谈的主要议题为如何放松政府在投资环境方面的管制。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会谈中,奥巴马强调,中国的崛起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机会,中国需要给美国公司在中国有平等的商业机会,需要切实保护知识产权,胡锦涛主席说他欢迎美国公司到中国开展业务,并强调,美国公司会得到平等的对待。

  两国的商界领袖都希望双方政府能扫清一些障碍,从而帮助公司去开发巨大的潜在市场。一位中国的CEO抱怨,美国政府对外国投资有太多限制,甚至外国公司不能参与修公路那样的业务,公路能有什么呢?波音公司CEO吉姆·麦克纳尼( Jim McNerney)对《华尔街日报》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并同意那位中国CEO的抱怨。麦克纳尼说:“我们有太多根本没有必要的限制”。对于中美双方领导人参加的商务会谈,美国方面的CEO们称,他们对会谈的结果感到振奋,但也明白,中国方面要清除一些障碍还需要时间。摩托罗拉的CEO格雷格·布朗(Greg Brown)说:“中国方面是在按自己的计划进行,我也认为中国方面在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西屋电气总裁兼CEO阿利斯·卡德里斯(Aris Candris)也说,我们要表达出对这些方面的关注,这关系到我们在中美两国市场的机会。

  另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说,奥巴马对胡锦涛还特别提到希望中国开放金融市场。美国的银行业、保险业的代表称,美国银行业、保险业在中国开展业务,有利于帮助在美国创造高收入的就业机会,同时帮助中国消费市场的成长,这也能帮助中国政府将中国市场过渡到一个以消费者为基础的市场,这是成熟经济的重要标志。在中国,消费者基本上都是用储蓄在消费,许多成熟的金融工具尚未被运用。美国许多银行以及一些金融机构前一段时间成立了一个机构,在本次中美高峰会谈以前,这个机构代表美国的金融业给奥巴马写了封信,表达了他们的愿望。该信称,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会帮助中国实现经济上的目标,最终,中国将成为一个以服务、消费为主的市场。除了通过邮件,这个机构最近还将派人到中国去与有关方面洽谈,当然也是一种游说。毫无疑问,美国的金融业是从他们的利益出发,但他们也说得不无道理,因为中国在下一步的发展中的确需要更健全的金融市场,同时,中国必须要从出口经济的模式转向国内消费为主的市场模式,国外金融业对此应能有所帮助。

  美国的私人企业是独立于政府机构的,但由于有政府法规的管制合作,以及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美国的公司和企业也必须求助于政府的帮助,尤其在与中国经济的合作上更是如此,因为中国经济的核心部分还是在国有企业,政府对市场又有更大的影响。这一点,美国企业的CEO们都明白。

  问题在于,过去这些年来的中美经济合作模式是,美国公司下单,中国企业制造,美国公司销售。今天,这样的模式必须转变,中美双方的公司都需要全方位地进入对方的市场,双方的公司都希望各自的政府取消许多限制,为企业的发展包括创造就业机会,不止是美国公司需要高收入的岗位,中国企业同样也需要;中国要开放一些市场,美国公司也需要让出价值链上高附加值的段位给中国公司。所有这些,都不是在企业之间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双方政府在法规和政策上给予配合。

  没错,在本次中美高峰会议上,双方领导人谈到了许多战略、政治、国际关系的大议题,但更有实际意义的还是中美双方CEO们参加的商务会议。在一定程度上,本次商务会议也大可说就是一场CEO的对话。

  (作者系管理咨询顾问,专栏作者,现居美国达拉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