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4日 05:2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理财周报
理财周报研究员 汪江涛
太平洋系申购华锐风电栽了。太平洋证券、人寿、集团、财险等8路自有、受托资金,申购741万股首日便蚀6781万元。
5只新股18日集体破发,重演历史。每每二级市场大幅调整,“三高”新股便份纷高台跳水。比如2319点时,148元定价的海普瑞,就曾引领新股破发潮。
打新热情已是大不如前。新都化工网下申购中签率高达18%,仅5.5倍申购;新都化工、鸿路钢构、亚太科技的网上中签率均超2%。参与询价的配售对象骤减,一般都只有三四十家,发行PE呈下降趋势,万和电气创下49倍发行PE新低,中位数在60多倍。年初先锋新材的123倍、雷曼光电的131倍,已成明日黄花。
多数受访询价机构回应说,会反思一级市场策略,寻找安全边际。但在我看来,此番表态有点言不由衷。一旦市场好转,很可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一位投行负责人对我《华锐风电为什么-9.59%,它的价格如何定出来的》一文评论说,“IPO高价是公地悲剧,非技术性改革能解决”。一名保代向我讲述其眼中的中外投行定价能力差异:国外投行有长期资产管理经验,手握大量实力客户,定价能力强很多。而国内所谓IPO定价,考验的是投行谈判沟通能力——我理解为“找托”。国内新股定价尽管正在与国际接轨,但还有漫长的市场化渐进过程。
依我看来,如果说市场化定价、风险收益均衡的理念,已为投资者之共识(询价对象言之凿凿,称破发是市场化现象),那么,如何实质有效地推进新股发行改革和定价机制完善,当是接下来的重要市场实践。作为市场重要参与方的券商,也将在这场资本实践中,迎接定价销售能力大考。
2009年6月,证监会启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当时的指导意见提出,淡化窗口指导,推进市场化价格机制形成。其后,于2010年11月启动的二次发行改革,又从机构投资者的报价配售约束、询价机构范围扩大、上市时间缩短等方面,作出进一步的制度安排。
这两次改革,有两点值得关注。其一是“买方对卖方的约束力”,其二是“中止发行制度”。但在实践中,这两点都未有效执行。譬如“中止发行”,在我印象中从未发生过。保荐人再怎么弱,也要找到询价要求的20家“关系户”。而在企业端,重首发募资、轻上市后融资的短视思维,也没有改变。
平安证券总裁薛荣年,亲力亲为投行业务多年。在其为本报撰写的“100位投资家亲笔信”中——我在此提前部分披露,薛总预测:“也许未来3-5年,证券发行将由核准制过渡至注册制。那时真正考验投行的将是资产估值定价和股票销售能力,全国能做投行的券商可能不会超过30家,投行界将进入销售为王和品牌至上的时代”。
果真若此,中国券商投行界到彼时也将吐气扬眉。至少再遇“李国庆大战大摩女”时,也有个牛逼的围观——这叫啥破事啊?敢和我投行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