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中美拟定议题上存明显思维方式差异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4日 14:5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中方在拟定议题上往往从大处着眼,先有框架,再谈具体内容。美国则不同,单刀直入,不谈框架,就事论事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袁铁成 实习记者 王琰 特约撰稿人 朱晶

  在北京东边一家高档餐馆,库尔特·坎贝尔与三位重量级中方人士共进晚餐。饭毕,坎贝尔一边擦嘴,一边说“真好吃”。

  坎贝尔是美国国务院负责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是美国国务院主管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最高级职业外交官。

  在过去一年里,坎贝尔数次到访中国。2010年4月,坎贝尔曾在香港回答《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有关中美关系的提问;2011年1月,坎贝尔再次访问北京,为胡锦涛主席对美国的国事访问做准备。

  高官互访频繁

  有美国资深中国问题专家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坎贝尔向来对日本很友好,但他对中国也很了解。

  《财经国家周刊》独家获悉,除了坎贝尔和盖茨——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1月12日在北京参观了中国的战略导弹部队,即俗称的“二炮”。在过去几周里,密集到访中国的美国高级官员还包括: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布雷纳德、国务院副国务卿霍迈茨、美国贸易副代表马兰提斯、商务部副部长桑切斯、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主席特南鲍姆、美国对朝政策特别代表博斯沃思。除了盖茨在中国大范围曝光、博斯沃斯和特南鲍姆小范围曝光外,其余高级官员访华都保持低调,几乎不为媒体所知晓。

  与此同时,中国副总理王岐山、外交部长杨洁篪也都先后出访美国。其中,王岐山的华盛顿之行,为两国一揽子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广泛而成功”的对话平台。据悉,中国商务部与发改委发起的中美经济问题一揽子解决方案也将在胡锦涛访美时深度讨论。

  “胡奥会”缓解压力

  近日,在北京的一个私下场合,美国一位资深人士把《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拉到一个角落问:“请问北京的外交政策还是韬光养晦吗?”

  记者注意到,近来双方舆论时常指责对方的不是。面对如此局势,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将其称为中美关系的“压力测试”。

  问题是,压力测试期过了吗?

  2011年,被认为是中美关系发展中难得的黄金时期。因为,紧接着的2012年,中美两国都将面临国内政治大事:中国将迎来执政党的“十八大”、美国则是总统大选,韩国、日本、朝鲜都会有政治选举或领导人变更,亚太地区的政治环境变数变大。

  也正是基于此,中美元首峰会备受世界关注。就连基辛格、布热津斯基这些最老资格的意见领袖,分别在《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力挺两国发展关系,并为决策者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基辛格强调,中美两国要避免新冷战。布热津斯基则建议如何与中国做朋友。

  能否在2011年稳定并发展中美关系似乎已成双方心照不宣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中美元首峰会令人有特别的期待。

  相互摸底

  根据惯例,每逢高级领导人出访或来访,访问前一段时间里,双方人员都会相互来往频繁、相互摸底。

  本刊记者在对中美两国几十位资深人士进行访谈后发现,双方在拟定议题上存在明显的思维方式差异。

  中方在拟定议题上往往从大处着眼,先有框架,再谈具体内容。比如,中方专家和官员多主张,胡锦涛访美是中国最重要的外交活动,双方应该对中美关系进行总结和重新定位,回答中美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如敌友、利益攸关方、战略伙伴,等等。美国则不同,单刀直入,不谈框架,就事论事:朝鲜半岛局势、人民币汇率、贸易逆差、知识产权、创新政策、政府采购,等等。

  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1月12日说,美国会谈主要目标有三个:“增加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促进中国经济体制转变,由外销导向转为内需带动;改变中国对人民币汇率的严格管控,并降低资金进出中国的障碍。”当然,中国也有三项目标:放宽高科技管制;便利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经营;中国希望取得与其他市场经济体一样的市场待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灿荣在受访时指出,这次中美会谈的一个新特点就是,不同于以往美国列出清单,中国选择性地接受。这次双方将处于更加平等的地位,互相提出要求。

  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资深中国问题专家傅瑞伟接受采访时认为,美国对中国的诸多“本土政策”深感忧虑。在未来两年里,在政治因素对双边关系影响不大的大背景下,美国政府和国会会更关注美国企业在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