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经济增长只要能保证基本就业的稳定就行。如果2011年要推动过度投资换取高增长,带来的只能是高通胀
文/左小蕾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2011年的投资总体应该是平稳的。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这个结论。
首先,2011年的经济增长将处于平稳水平。经济平稳的态势出现在2010年的后两个季度,并且将延续到2011年——很多指标如PMI数据、经济景气数据等,都显示了这种态势。2011年的第一个季度经济增长可能比较高,这也许和前一年的基数低有关,至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预计在9.6%,第四季度在9%左右。
与平稳的经济增长相匹配,投资也应该是平稳的。
2011年是新五年计划的头一年,根据以前的研究,五年计划第一年的投资增长都很平稳,尤其是经济增长,差不多是五年中增速最低的一年。当然这要排除特殊年份,比如出现危机:“十一五”期间,本来第一年要比第二年增长低,但第三年出现了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大幅下滑。这只是特例,除了有危机和不正常事件发生的年份,每个五年计划在第一年的增长都是平稳的,投资相应也很平稳。
其次,政策起到引导作用。不论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还是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对经济增长的描述很清楚,是“平稳较快的增长”,“平稳”两个字放在最前面。这释放出一个信号:政府不是在刻意地推动经济的高增长。同时,发改委发布政策显示,2011年政策性引导经济增长在8%左右。过去要求是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增长的目标也非常明确,是“平稳健康增长”,连“较快”两个字都没有。
这些政策引导平稳增长的用意非常明显。在未来的几年中要实现很多改革,不刻意追求GDP的过高增长,而是要追求有质量的增长。但是执行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中央曾专门提到,不要借“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来上项目、铺摊子。这源于中国长期以来有GDP偏好,地方政府会有追求增长,而不按中央政策出牌的行为。
第三,国家反复强调,要把控制通胀放在很突出的地位,那么前提就是不能过度投资。当通胀因素非常明显时,过度投资和增长将带来货币过度发行,这对控制通胀非常不利。
中国现在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要注重以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而不是以投资为主。我们在这里说的平稳投资,并不是不投资,而是希望未来几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逐渐减小,占GDP的比重也要减少。
从总量来说,投资每年还是增长的,而关键要强调的是,不要推动过度的投资。什么叫过度?当投资增长保持在20%左右的时候,就能保证9%~10%的经济增长。2011年经济增长预测在9.5%,相应的投资总量就在23%左右。
我们能不能尝试慢一点的经济增长,只要能保证基本就业的稳定就行。若能如此,何必还要追求10%甚至14%的增长呢?根本没有必要。这样的增长很可能是没有效率的。如果2011年要推动高增长,带来的只能是高通胀。
改变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是一朝一夕就有成效的。因为与此相对的消费增长也要很多条件,比如改善收入分配、社保等。这些在未来几年中一定会出现变化,因为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要求:结构调整要有重大进展。最大的结构调整就是生产方式的改变。所以在未来五年中,消费占GDP比重会有所上升,反之投资的比重会下降。
但要在2011年有个显著的变化是不现实的。以投资方向来说,国家倡导新兴产业,但是类似于基础设施、保障房等很多过去的项目也需要继续投入。究竟投向哪一方面,就要靠市场的取向,由银行或其他投资公司来选择,政府仅作政策上的引导。
投资中还存在很多类似于对产能过剩企业的投资、对能源消耗污染环境企业投资的问题。减少对这类企业的投入,将资金投向新兴产业上去,是这几年倡导的结构调整。
但是新兴产业的调整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转变之中,投资就会有所放缓。对有些引导政策还需要梳理,以新兴产业为例,我们想的是如何扩大产能,而没有想如何才能扩大消费。没有消费,就面临产能过剩。
新兴产业要做出规模效应,产生经济增长,就要把消费市场和生产市场很好地匹配起来。做到这点,投资才是真正有效率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