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银行上市引进战投更像一场营销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5日 03:4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证券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张 歆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这是外资金融巨头们近年来用行动告诉中国银行业的一句话。今天,当拟上市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再次面临战略投资者的选择题时,这句话同样值得深思。

  所谓战略投资者,顾名思义是指与发行人具有合作关系或合作意向和潜力并愿意按照发行人配售要求与发行人签署战略投资配售协议的法人,是欲长期持有发行公司股票的法人。战略投资者必须致力于长期投资合作,谋求长远利益回报。

  从这一点上来看,外资金融机构已经有了“前科”。

  2008年年底、2009年年初,正值外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7周年。在中国银行业开放之初进来的外资金融机构,却难逃7年之痒,演绎了一场撤离总动员——抛售中资银行股票。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正值金融危机,也是中资银行最需要支持的时候。经此一役,外资金融机构战略投资者的形象被颠覆,转而被评价为财务投资者。财务投资者显然更注重短期的获利,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则关心的比较有限。

  虽然这些海外金融机构主要是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需要通过减持来维持本土市场的运行。但实际上,最初中国处于加入世贸之后的过渡期,为了拓展中国市场,外资只能主要通过入股的形式。而根据现行的监管准入标准,有实力的外资银行可以通过直接设立子银行来拓展中国市场业务,而不必通过入股的形式,因此弃股也就不难理解了。

  即使抛开过往的恩恩怨怨不提,单从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来看,外资战投也不是惟一的选择。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将西方顶级商业银行并不那么神话的管理与赢利水平现形于世,中国银行业若还单纯冀望这些“战略投资者”来实现打造世界级银行体系的目标,难免会有所失落。

  此外,在经历了危机的洗礼之后,中资银行对外资的看法更为理性。中资银行可能会更多从自身的战略需要出发,来引入外资机构。例如,如果确实需要拓展国际市场,就可以有意识选择相关国际市场上具有经验的机构,这种引进外资更为稳健和理性。

  更为有趣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学生变化为对手。

  几年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西方分析师和国外同行的嘲笑对象,他们认为,部分中资银行从技术角度上讲已经资不抵债。但是通过大规模注资和改制上市,中国银行业不仅没有在与国际银行业竞争中败下阵来,反而发展成为初具国际竞争力的相对独立的金融势力。双方的暂时合作也无法掩盖本质上的竞争,毕竟,双方在战略目标上其实是大相径庭的。

  不过,对于拟上市城商行和农商行来说,外资金融机构仍然充满诱惑。多数地方商业银行在上市前都会引入战略投资者,“一方面是为了增资扩股,丰富股权所有者,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这点对城商行和农商行来说尤为重要”,业内人士表示。

  就如同汇金增持三大行可以增强投资者信心一样。假如国际投行成为了某家城商行或农商行的战略投资者,那么其他的投资者必然会感兴趣,毕竟连大型投行都看好的银行,其盈利水平也不会差到哪里。

  事实上,上述引进战投的考虑更像是一场为营销进行的包装。中国银行业目前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拿出一份真正能够增强内生性竞争优势的菜单,如何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令人敬畏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