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新型融资方式有望跳跃式发展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8日 07:2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证券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作者:项银涛

  新型的融资方式是指非传统的融资方式。在信贷融资总量受限的情况下,新型融资方式往往会得到跳跃式的发展。考虑到2011年的物价水平,实际信贷增量更为趋紧,这就为新型融资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原动力。预计2011年,新型融资方式有可能会在产业基金、信托与其他金融业态合作、民间融资、保险业资金对实体经济方面的投资、债券市场融资创新工具等方面得到突破。这将对货币政策传导路径产生重要的影响。

  实际信贷受限

  推动新型融资发展

  2011年金融宏观调控有别于以往年度一个重要的区别性特征,在于对社会融资总量的强调。广义上社会融资,既包括传统的信贷、以债券和股票融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也包括非传统的融资方式,如信托融资、企业之间的委托贷款、风险投资、产业基金、金融租赁、保险融资、民间搭桥融资等新型的融资方式。这些非传统的新型融资方式与信贷融资方式一样起着媒介资金盈缺的作用,以此支持实体经济的交易与活动,其发展与创新的内在驱动在于传统融资方式的制度性约束。

  从近年来新型融资方式的演进历程看,在信贷融资总量受限的情况下,这些非传统的新型融资方式往往会得到跳跃式的发展。

  2011年,新型融资方式有望得到跳跃式发展。尽管今年货币当局未明确全年的信贷规模总量,但一个基本共识则是当年名义信贷规模不太可能比2010年有较大幅度增加。事实上,尽管2010年名义信贷增量超过全年计划目标4500亿元,但考虑到通货膨胀背景以及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实际信贷增量要大打折扣。通常,企业贷款的用途多为购买土地、厂房、原材料、机器设备等工业产品,个人贷款主要用于购买房屋。因此,土地交易价格、房屋销售价格、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变化对名义贷款需求影响很大。2010年,我国土地交易价格同比上涨超过20%,如果仍然按照实际土地开发面积计算,相应的名义土地储备贷款量需要增长20%以上,方能完成相应的土地开发量。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2010年我国原材料和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较为明显,从而相应增加了对名义贷款的需求。此外,2010年我国房屋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仍有相当程度增长,特别是热点城市的房屋价格居高不下,购买相同面积的商品房,需要的名义贷款也会明显增加。因此,考虑到2011年的物价水平,实际信贷增量更为趋紧,这就为新型融资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新型融资方式突破五方面

  预计2011年,新型融资方式有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突破:

  一是产业基金。产业基金是有别于传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新型的金融业态形式之一。传统银行业低风险收益的经营模式注定难以适应绿色、环保和知识型的新兴产业发展。而产业基金灵活的经营方式和高风险收益的经营模式与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相匹配,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大多缺少传统商业银行可接受的抵质押物品,在信贷额度紧张的背景下更难得到银行的垂青和资本市场的厚爱。

  二是信托与其他金融业态合作下的融资创新。在分业监管的背景下,信托业始终是融资创新的重要载体。前几年,银信合作项下的信托贷款蓬勃发展,既有效满足了优质借款人对低成本融资的需求,又开辟出理财市场发展的新天地。尽管2010年监管当局对银信合作进行规范,但信托业作为融资创新重要载体,2011年有可能会在信托业与其他金融业态的合作上得到突破,比如信托业与保险业方面的合作,信托业与风险投资、产业基金方面的合作等等。

  三是民间融资将继续处于活跃期。对高利率的追求,使得民间融资呈现出短、平、快的特点,且多为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间断期的资金需求,比如贷款到期后需要先偿还原贷款才能申请下一笔贷款,期间可能会有1到2个月的融资间断期。

  四是保险业资金对实体经济方面的投资。一方面保险资金有开拓资金运用新渠道的需求,另一方面贷款方式对期限和贷款条件的过分强调增加了实体经济对保险资金的需求。根据《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规定,保险资金可运用于不动产投资,替代银行贷款的使用。

  五是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创新工具继续发展。以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为代表的债券融资得到跳跃式发展,其主要服务对象仍为信用资质、规模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今后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要想继续发展,必须在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上进行突破。

  将对货币政策传导路径产生影响

  新型融资方式的创新与发展,一方面满足了实体经济资金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客观上促进了各种金融业态的交叉与风险传递,对货币政策传导的路径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对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稳定提出新的挑战,而这可能是当前强调社会融资总量调控的必要性所在。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