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CNTV名家专栏 >

周其仁:现在须为未来埋下发展的种子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30日 16:0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一只身形庞大的大象很难藏身树后,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世界瞩目。

  进入2000年以来,中国GDP在世界上的排名逐年超越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今年更有望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但中国还远没有自大自满的资格。

  成就的取得,来源于改革开放,既有制度变迁红利释放殆尽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动力和源泉何在。

  真正实现经济转型依然是中长期内面临的重要任务,各类财产权利的再界定、出口与内需的再平衡,城乡统筹的再推进、市场准入的再放开,以及让价格机制发挥更基础性的作用等等,需要更大的魄力和决心。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看来,过去十年,是改革开放的收获期,要在未来有更大的收获,需要埋下改革的种子。

  出口导向的成就与代价

  《21世纪》:回顾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不小的成就,2000年时中国GDP排名全球第六,今年我国GDP上升至全球第二,您如何看待这十年的发展?

  周其仁:总的说来过去十年中国经济表现很好,老百姓生活、经济结构、国家力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饮水思源,这和中国确立并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是分不开的。当然,任何成就,都不可能没有代价。回顾的时候,两方面都要看到。

  加入WTO是一个重大事件,代表中国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过程。对外开放带动内部的改革,整个国民经济受到结构生产力的巨大推动。其中最基本的,是巨量人力资源从原先收益很低的部门转向收益较高的部门。这种结构生产力的释放真的是革命性的。

  中国凭什么加入全球化?

  我看到的就是凭三条。第一是原来很穷、就是人民的收入低,一旦开放就是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成本非常低;第二是改革开放大幅度降低了原来经济体系的组织成本和体制成本,解放中国人的创造力和干劲;第三就是学习曲线在开放中显著上升,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这三大变量形成了中国在全球竞争舞台上的综合成本优势。

  我讲过几次,中国与发达国家原本是差距甚大的两个海平面,一旦打通,相互贸易、互相投资、信息与知识流动,就释放出各自的巨大的比较优势。

  现在还记得,开始要加入WTO的时候,不少人认为中国门户洞开一定对自己不利,什么狼来了、虎来了,什么产业全面垮台,将有几千万人失业。结果是有来也有往,“中国制造”把很多发达国家的制造替代了。结论是中国为加入WTO要做调整,发达国家要做更大的调整。整体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增加了中国普通人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国家经济实力。这是这十年中的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象。

  当然也不是任什么产品都由中国制造,让人家的工厂全关门。这不可能,也不应该。我们不买人家东西,人家拿什么买我们的产品?拿印制出来的美元来买,最后天下大乱。

  《21世纪》:随着中国要素价格上升,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少,优势还有多少?

  周其仁:平均看,发达国家的人工还是中国平均工资的十倍。这说明还有极大的余地,继续发挥中国经济的综合成本优势。今天很多中小出口企业的毛利的确很薄,但不仅仅是因为人工成本升得急,也包括管理、物流等其他成本降得还远不够快。多年靠劳动力便宜,一俊遮百丑,一旦人工上扬,挑战就来了。

  《21世纪》: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的必争之地,但是我们发现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多数还是以做出口为主,这是为什么?

  周其仁:首先是全球市场非常大,否则哪里可容这么巨量的中国制造?这点很明显。比较不那么明显的,是出口生意利用的是现成的全球商业网络,或者说是包括软件在内的商业文明——常常样品寄过去,报价合理就可以签约、生产、发货。就是说,做生意的麻烦少一些,交易费用低一点。

  在国内,把生产出的商品分送到千千万万顾客那里,这个网络比国际上还是有差距,交易费用很高,要么货到不付款、要么款到不付货,各方建立信任很不容易,要维系很多复杂的人事关系,还要昏天暗地喝酒。远大集团的张总讲,他们6个业务员做国际订单,120个业务员做国内订单,两边做的单子总量是一样的。这说明了什么?

  现在舆论上讲内需不足,只看到了一种强制性储蓄,就是收入低,没保障、要省下钱来看病、上学、养老,所以老百姓不敢花钱。这个问题有,要解决。但还存在另外一种强制性储蓄,就是国内市场好商品、好服务的可得性很低,品质不可靠,或者品质好一点的价格离谱得贵。这也抑制内需。

  《21世纪》:开拓国内市场的主体您觉得是否应该单纯由企业来做?

  周其仁: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企业、商人、投资者的进取心和开辟商道的努力当然非常重要,政府的服务和公众参与也不可或缺。

  一个诚信、少骗人的商业环境对整个国民福利非常重要,反过来就会刺激生产。

  阿里巴巴有个很好的口号: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现在的要害,是让国内生意和国际生意一样地好做。

  《21世纪》:出口导向的高速增长,对国内经济平衡有什么影响?

  周其仁:一般看法,谈贸易顺差就只往“国际影响”那个方向想,甚至仅仅争论对美国经济平衡的影响。可是既然叫国际贸易,其中一国又是中国,那包含着巨大顺差的对外关系,对中国自己也必定有重大的影响。

  现象并不复杂:每年中国有大量的商品服务净出口,但是生产这些商品所获得的货币收入,却留在了国内。这笔在国内市场没有商品与之对应的货币,数目越来越大,其影响不能小视。统计数据是这样的:中国商品与服务的净出口,1990年510亿人民币,占国民生产总值2.6%;1997年3550亿,占4.3%;2004年10223亿,占5.4%;2007年23381亿,占8.9%;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波及中国,但这一年中国的净出口还有24135亿,几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8%。

  “净出口”就是中国商品与服务的总出口额减去总进口。如果问,这部分净出口的商品与劳务是在哪里生产的?答案是在中国国内。而且这部分净出口的商品与劳务也不是白白生产出来的,工人挣得了人工、老板挣得了投资与管理收益、政府抽到了税、银行收取了利息。所有这些收入都是人民币,都有购买力,但是对应的商品服务却出口了。

  这当然对国内市场有影响了。因为这部分货币收入,是“剩”在国内的“纯购买力”,在国内市场上没有对应的商品和服务可以买。这么说吧,除非大家把这笔“余钱”存到枕头或炕洞里,或者像一位名家说过的那样,“一把火烧掉”,彻底退出流通,否则,国内市场里的货币与商品劳务之间,就永远不匹配。这解释了这些年来,为什么不是这里“热”,就是那里“热”。倘若政府干脆不管物价,听任没有商品对应的超额购买力全部冲向市场,物价总水平一年上冲8%,应该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物价上涨伤民之际,人言滔滔。政府不可能无为而治,总要以看得见之手干预调控。但是,超额货币购买力并没有消失,所以管来管去,最好的效果也不过扬汤止沸,或按下葫芦浮起瓢,但出口导向、大把顺差创造出来的过量货币购买力,还在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货币是存量,发出去就不会死。最后如泛滥的江河之水,一直在寻找着新的决口。

  这是过去十年成就要面对的一个代价,出路就是进一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什么关系呢?进来一块美元究竟付出多少人民币,就是由汇率定的。人民币汇率增加弹性,进入中国的美元多,放进国内市场的人民币就可以少一点,对平衡国内经济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