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上海农民年收入首次超1.3万 增收渠道多元化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06日 09:0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东方早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据新华社上海2月5日电 在沪郊金山区廊下镇的中华村,50岁的蒋红珍新春里静下心细算了全家过去一年的各种进项,既有在工厂打工的薪金,又有农地流转后的“租”金,还有老年人的保障金,更有经营农家饭店的大笔现金。她戏称自己是“四金”农户。  在上海郊区,这样的“四金”农户正在不断增多。据上海市农委提供的最新消息,去年上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1.3万元,同比增长11%以上。农民增收的渠道正在多元化,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这与农民口头形象化的“四金”称谓是吻合的。

  农民钱袋里有“四金”

  工资性收入依然是沪郊农民收入的“大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农民非农就业有多种层次,年纪轻、技能高的已有相当的就业“选择权”;一些正当壮年、尚在“身份转型”过程中的农民,则需要政府提供培训、推荐等“托底”服务;而一些流转了农地、尚有余力的大龄农民,还可以得到一些“拾遗补缺”式的就业岗位。廊下镇党委书记陈国忠对记者说,镇里的老农民在农业园区打零工,一年也有万元左右的收入。上海整个郊区去年新增了12万个以上的非农就业岗位。

  沪郊农民在农地、农园和农户里的创业动力也在不断提升。中华村里蒋红珍一家开的那一家“外婆家饭店”,现在已经名声在外。据村委会主任说,这样一家“农家乐”饭店,平均每天可以开出4桌,每桌利润大概120元,一年下来总收入可达到17万元左右。这样的经营性收入,“过去是难以想像的”。

  农民钱袋里还多了不少“股金”、“租金”等财产性收入。上海市农委人士说,沪郊农村改革正在不断深化,通过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增加了农民土地流转的收入,目前权证签约率已达90%以上,权证发放率达到70%。

  沪郊社保网逐步加密

  此外,连续几年实施了村庄改造工程,增加了农民住房的出租收入。一些具备条件的农村,还开展了村级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稳妥有序地探索建立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民人数已达4.7万人。

  沪郊的社会保障网也在逐步加密,这提升了农民的转移性收入水平。据了解,去年沪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155万人,“低保户”、残疾人等的应保尽保率达到100%,人均筹资水平超过600元,农民享受合作医疗服务超过千万人次,人均住院补偿约2500元。

  目前上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已由每人每年3400元上升至3600元,覆盖对象超过11万人。小城镇保险和农保的养老标准都在按规定不断地调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