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承接产业转移不可唯行政意志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1日 01:4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几年前就已引起关注的“民工荒”现象,今年表现得尤其突出。本报近来的报道中已经注意到,随着中国经济地图的悄然变化,中西部地区开始与东部展开了争抢农民工的激烈竞争。这意味着,在今年的“民工荒”背后,除了传统的供求原因之外,还有产业转移因素在起作用。

  产业转移是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出现深刻调整之时的一个必然结果。伴随着产业的不断转移,许多新问题也将不断出现。中西部与东部争抢农民工,可谓是新形势下的产物。当然,围绕着不少产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的转移,需要值得关注的问题,也远不止是在人力资源方面。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阶段。无论从尊重生产力发展自身规律的角度考量,还是为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目标考虑,把握好当下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关键机遇期,都相当重要。

  众所周知,广袤的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而市场潜力大。如果中西部能够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现在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有没有做好准备引导和支持产业的有序转移和科学承接?这其中的两个关键词,一是有序,二是科学。如果做不到有序与科学,则诸多产业的转移过程很有可能出现打乱仗的情形。

  从过往产业转移过程中已出现的问题来看,包括缺乏统筹协调、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以及转移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等,都较为常见。这些问题,比之物流配套、人力资源短缺等技术层面的难题,危害性上远为严重。解决不好这些问题,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恐怕难有一个比较好的局面。

  那么,诸多问题的根子在哪里呢?归纳而言,这其中既因地方官员的思路偏差所致,也因为相关政策支持不到位,以及缺少战略性的布局。从本质上讲,行政意志的期许与产业分工规律之间不相匹配,“强扭的瓜不甜”等现象的出现,就实在正常不过了。一些地方承接产业转移心虽切,基础性的准备却不足,导致无序转移与非科学转移的问题相继产生。

  不能不指出,有些地方官员,仍然过于强调“GDP至上主义”,只要能承接到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出来的产业,不管是否契合当地实际,不管是否属于高污染、高能耗范畴,一概“笑纳”;有些地方官员,一边高喊着“转移产业不转移污染”的口号,一边却是低调引入污染企业,口是而心非;有些地方官员,过于看重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简单复制、粗糙消化,如此作为,给地方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换句话说,在中西部的一些地方,承接产业转移的结果,是连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一块承接了。其结果,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产业层次低、核心技术少、市场竞争力较弱以及环境与土地承载力越来越低等矛盾日益突出;其结果,制度与科技的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家精神不能彰显,以及生态环境与资源严重透支的老问题在中西部地区继续上演。

  有些地方,则只顾眼睛朝外,在产业转移的承接上重视有余,在如何消化与服务方面准备不足。包括相关政策支持与战略布局等,都显得较为粗糙且仓促。在一些地方,由于缺少统筹协调,虽然转移进来孤立的几家企业,却不能形成产业集聚群,结果转入的企业存活率不高,生产效率低下。产业转移的承接很容易走向失败。

  林林总总的现实问题,发人深思。这至少表明,产业转移的承接决不只是几家企业搬迁的问题,背后涉及一整套系统的原则与服务体系。从原则上说,必须强化市场导向,而不能倚赖行政意志,同时,还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坚持节能环保,坚持节约用地,以及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技术层面也需要多花心思,及早布局,多做准备,方有可能真正实现在转移产业的过程中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一财经日报》全年订阅价3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