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1日 15:5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关村》
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能产生一种凝聚力与和谐气氛,同时有一种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
Living in the quadrangle, there is a sense of cohesion and harmonybetween people, and also a safe, stable and belonging sense。
文 严冰(北京)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经元、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是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看了这段文字,曾经在北京四合院里生活的一幕一幕又呈现在眼前,原来,咱也在“文化遗产”里生活过!那时,冬季家家都在贮藏大白菜,还要用半人高的大缸盛满了水,为的是防止露天里的水龙头上冻一时接不到水。最热闹的是夏天的傍晚,家家搬个小桌到门前吃饭,小院里洋溢着欢声笑语,散发着饭菜的香味,谁家做饺子了,都要给街坊邻里端上一碗,北京人的客气、有礼、大度、热情就是这么来的!尤其是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街坊四邻纷纷解囊出手相帮的景象最让人感动。四合院虽小,可爱美的北京人也能把她打扮一番。记得北屋一家人颇有生活情趣,把窗台改造成一个盆景,有石、有竹、有小桥流水,总是把我童年的思绪带到远方,仿佛置身名山大川之中,着实让身居闹市的人们坐享了林泉之致!还有秋天上房打枣,夏天沾知了,都是童年抹不去的美好回忆。鲁迅、郭沫若、老舍、徐悲鸿、梅兰芳等文化名人都曾在四合院里生活过,至今有故居为证。
这种民居建筑既不同于上海的石库门,也不同于山西的乔家大院,更不同于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也不同于福州三坊七巷的闽派民居。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是我国华北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北京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处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几亩,小则不过数丈;或独家独户,或数户、十几户合居,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它形成了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数代人的居住实践表明,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能产生一种凝聚力与和谐气氛,同时有一种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这与现代公寓住宅永远紧闭大门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庭院方阔,尺度合宜,院中莳花置石,一般种植海棠树,列石榴盆景,以大缸养金鱼,寓意吉利,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好比一座露天的大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最为人们所钟情。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到了明清两代,终于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而且清代比明代更加讲究。现在东单到雍和宫大街两侧、南北锣鼓巷、西单到新街口大街两侧还保留有一些比较讲究的四合院房屋。
我曾经居住的位于北京站前东裱褙胡同的四合院已于上个世纪80年代拆掉了,上面盖起了中国海关和恒基中心大楼,老北京们搬到东四环外,住进了楼房。四合院也不是样样都好,比如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整个胡同只有两三个厕所,还大都是旱厕,赶上刮风下雨,解个手还要赶上半里地,老人、孩子就更不方便。还有用水、取暖方面等等不便。如何改造四合院是一篇大文章,既要修旧如旧,又让居民享受上现代化的生活设施。
如今如果让我回到原先的四合院去居住,还真有些不习惯了,可四合院依然让我留恋,可能留恋的是逝去的童年、温馨的亲情和街坊四邻的老感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