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通胀红线屡失守 宏观调控当检省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1日 22:4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经济观察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506

  2011-02-14

  央行迈开加息的步子就难以停歇了。上周央行启动了2011年的首次加息。市场普遍认为,央行加息是因为本周将公布的1月份通胀率超预期反弹。从去年10月至今,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央行三度加息,反通胀的力度可见一斑。相信此次加息不会是今年最后一次。

  没人怀疑央行的决心,问题是能否守住今年的通胀控制线?今年的通胀控制线可能提高到4%,去年全年通胀率为3.3%,算是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将通胀控制在3%左右的目标。但是从历史数据来看,恐怕就不能那么乐观。

  比如2004年确定的通胀控制线是3%,当年通胀率是3.9%;2007年的控制线是3%,实际通胀率4.8%;2008年,因为前一年物价涨幅过高,而且仍然保持上涨趋势,所以当年确定的控制线是4.8%,这一年物价实际涨幅达到了5.9%。

  数据当然枯燥,但数据背后的生活现实则百味杂陈。由于物价统计权重的问题,实际上跟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涨幅可能远超过通胀率,普通民众感受到的压力也要大很多。事关民生,也事关经济大局是否稳定。因而,尽管中国的宏观调控并不以通胀率为单一调控目标,但通胀率红线屡屡失守,就不能不当是一件重要的事。

  通胀控制线屡被突破,跟目标制定是否科学有关。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之间会有一个相对合理的配比关系。如果我们假定,8%的经济增长率对应3%的通胀率比较合适——实际上过去很多年,在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解读的时候,针对宏观经济四大目标组合,很多专家都是这样说的。果真如此,4%、4.8%又该怎么理解呢?

  所以,直观地看,至少跟经济增长率相比,决策部门对通胀的容忍度是经常变化的。当然决策部门也头疼,8%是想告诉地方政府稳健一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但地方政府却常常只盯着快,顾不得好不好,结果,这几年经济增长率一直远高于每年年初设定的指导性目标,甚至高出目标好几个百分点。中国式的经济增长是以投资拉动,是靠天量信贷投放堆积起来的。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通胀控制线失守几乎是必然的了。

  尽管是一条指导线,但是通胀控制线率屡被突破,必然让无论企业还是居民,都觉得这个通胀控制线是可有可无的,是可能为其他目标所冲淡的,他们会据此调整自己的经营和生活,比如抢购或囤积,由此也带来更大的涨价压力。这就形成了通胀的自我实现和强化。

  决策部门要很好地管理通胀预期成了难题,因为宏观部门的可信任度受到了挑战。为了维护这种权威性,就很容易出现疾风暴雨式的价格调控。宏观部门会不惜动用各种非市场手段,粗暴地将价格水平强压在某个可容忍的限度内。从2003年至今的反通胀,调控思路大体如此。这种调控方式的“奏效”,在更大程度上加深了一些参与决策人士对货币政策工具的怀疑,市场调控无用的说法也因此颇具诱惑力。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直观地看,当然是更科学合理地设定调控目标,充分考虑到各个目标之间的协同和配比关系,并据此审时度势,做好预判和微调,引导市场预期。不过真要化解这样的尴尬,根本却不在调控目标和方式本身是否科学,要看决策部门和地方政府是否能够容忍以慢一些的增长速度换取经济转型的空间,看央行是否能以更独立的姿态思考和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