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宏观政策的耐心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2日 03:0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 官方微博 var tblog_skin=6;//设置模板 var tblog_channel=31;//设置suda统计参数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国都证券研究所所长 许维鸿

  自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带来全球金融海啸,中国频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外来冲击。两年来的实践证明,没有灵活的政策应对,中国不可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复苏。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在宏观经济的调控过程中,存在政策出台频率过快、部门间政策协调性不够、实施过于行政化等诸多问题。究其根本,我们认为是在宏观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对政策效果显现的容忍度低。

  首先,对宏观政策实施效果抱有耐心,是市场经济体制规律的客观要求。相对于微观经济中对价格调控的具体手段,宏观经济政策是对国民经济总体的调整,涉及范围广却又不直接针对任何具体的企业或个人,而是政府希望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间接地影响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对宏观经济政策失去耐心的结果往往是诉诸行政手段,通过行政命令代替经济杠杆,其负面作用可想而知。如在治理通货膨胀时,调控农产品价格、打击流通领域的囤积惜售是有必要的,但出发点要尊重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从培育流通领域的市场机制、理顺环节入手。如果失去耐心,过度使用行政手段,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甚至要求流通领域“零利润”经营,必然会打击到正常经营者的热情,使市场参与者群体减少,最终也达不到长期控制农产品价格过快上涨的目的。

  其次,对宏观政策实施效果抱有耐心,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要求。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从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成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利益诉求多样化的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已经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所谓“百姓”群体。不同的利益群体,面对不同的经济政策,其立场和诉求也是多变的。即便是有利于大多数人的经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其社会反响也是多样的,更何况,政策执行效果的显现需要时间。因此,必须有统揽全局的耐心。

  比如,在汇率机制改革中,增强人民币的汇率弹性,发挥外汇市场的定价功能,是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但是,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加大,对于进出口企业的外汇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企业管理成本,有负面声音也是自然而然的。此时需要的,恰恰是对政策效果的耐心,不要急于否定已经实施的政策,而是分析负面因素的长期合理性,并采取适当措施降低政策的负面影响。

  可见,不存在“完美”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也只会越来越复杂,这就造成了宏观政策效果的两面性。换言之,对社会特定群体经济利益的保护和照顾,必然是以牺牲其他群体利益为代价的。任何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有负面影响的,政策制定者对政策的选择,无不是对正反两方面得失权衡的结果。对于有利于全局的宏观经济政策,要有思想准备、耐心听取不同意见。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耐心不意味着没信心,更不意味着改革的消极和停滞。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证明,改变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利用市场化手段推进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一条成功的道路。本文所提及的通货膨胀、汇率机制等问题的出现,除了突发性因素外,更多的还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要想解决改革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只有通过更深刻的改革,这就是宏观政策执行中的信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