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肖磊:控制CPI的关键是能否看懂CPI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5日 10:5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腾讯财经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专题:2011年经济运行数据

  腾讯财经讯 统计局今日公布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9%,低于预期。其中,城市上涨4.8%,农村上涨5.2%;食品价格上涨10.3%,非食品价格上涨2.6%。

  财经专栏作家,世元金行高级研究员肖磊称无论是修改统计方法,还是提升大家对CPI的容忍度,其实都是表面工作,1月CPI数据是4.9%,从民众的感受来讲,无法说明物价有什么具体变化,也不能说明今后的物价会怎么走。

  在各类货币条件等不变的情况下,进出口贸易对物价的影响会以何种方式出现,这是一个比较适合在当下讨论的话题。据海关统计,2011年1月我国贸易顺差64.5亿美元,减少53.5%。贸易顺差的减少意味着进口确实在大幅增多。在人民币不断升值,国际购买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进口的增长是一种趋势,如果中国的物价上涨是输入型的,那么进口量的增多和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正说明了这一判断的正确性。据海关统计,1月份,我国在铁矿砂、大豆、机电产品、汽车等的进口速度均大幅增长,铁矿砂等进口商品的价格增长速度已达到60%以上。如果再加上原油、铜等金属的涨价,中国的进口成本已经推动了整个中国下游物价的全面攀升,这是控制CPI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另外一点,没有需求,谁愿意进口。谁先谁后呢!

  在加息的影响下,国内需求有没有受到影响呢?其实抑制国内需求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一件事情,国家要求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而却一直没有关注民众的消费观念也需要转变,比如以前大家愿意吃土豆丝,现在愿意吃薯片;以前愿意啃苹果,现在愿意喝苹果汁、苹果醋,这类农产品的深加工所消耗的原材料用量较大,需求自然就会增大,而成本也会增大,销售价格就更高了。所以随着民众消费观念的转变,对各商品的需求并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大了。

  需求的增大导致了资源的短缺,资源的短缺又会促使进口贸易的增加,输入型通胀由此而来。至于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如果一味的责怪美元等的贬值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只要是主权信用货币,在取消了金本位的时候,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控制住货币投放量,从英镑到美元,再到日元,所经历的命运是一样的,阶段性加息无法改变各国主权货币长期贬值这一趋势,所以中国要面对的是,要么学习越南,大幅贬值,与美元等国际储备货币进行对抗,要么就是大幅升值,增加进口能力,满足国内因消费观念的转变而激发出来的需求。目前来看,让人民币贬值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而大幅升值又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因为我国所要面对的是众多就业人口,一旦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消减就业人口,似乎对社会建设不利。权衡利弊,总得找去一条出路,更不能坐以待毙,那么用一方面更多的优惠和支持政策去扶持国内企业,扩大就业率,一方面增大人民币的升值幅度,扩大对资源类商品的进口,有助于解决通胀问题,也有助于更快的进入到发展方式转变的大潮中。有人会担心,进口的增多不是会影响到进口商品的价格,中国买什么什么涨啊;其实不然,日本是一个进口大国,但日本并没有进口的增多而出现严重通胀,反而是因为自身货币的不稳定引发了通胀。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越是封闭的政策,越会导致物价的上涨,所以国际贸易的大幅增加有助于物价的下跌。

  潜藏在中国CPI数据背后的,其实是中国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控制CPI,尤其是民众和国家如何看待CPI,这才是未来解决物价问题的关键。至于加息等问题,我想,国家肯定会顺应民意,因为大家天真的认为加息可以控制物价。(财经专栏作家,世元金行高级研究员 肖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