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圣诞苹果·情人节玫瑰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6日 01:4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胡飞雪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框架构图中,价格以“整体的现象”(社会历史过程)和“运动的现象”(生产政治过程)的双重存在得以实现。在真实经济世界中,价格总是表现为整体性动态性的现象,而其中的个别价格运动,总是锚定在劳动—价值—价格的“总量恒等”的相互制约关系中。在这种关系之下,价格首先表现为社会性的现象。如果用通俗的自然语言来描述解读,价格是个大系统,犹如一张巨型鱼网,是由许许多多的结和线组织、联系和构成的。价格之结,包括工资收入、政府税收、银行利率、商品和服务价格、租金、汇率等等,影响或决定这些结的价格高低、涨跌、变化的,是需求和供给及其弹性系数。

  那么,影响或者决定(广义的)商品价格的需求和供给及其弹性系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结论恐怕只能是,没有统一的、抽象的答案,讨论这个问题,只能就具体的商品物价来探究不同的影响或者决定其需求和供给及其弹性系数的原因。

  物价是经常波动的,多数时间窄幅波动,但在某些短时段,则会大幅震荡。比如苹果,在一年363天里可能都是窄幅波动,但在圣诞节前后的两三天时间里,其价格会大幅上扬,原因是如今的不少青年学生接受了欧美的圣诞节文化,要在这个节日里向密友赠送苹果。笔者做过一次简要调查,平时一个仅卖1.00元的苹果,在圣诞节前后,加上不到0.50元的包装纸,可卖3.00元。这个涨幅可委实不小。为什么有人“愿意”付出比平时多一、两倍的价钱买这个苹果呢?性价比之说已难以解释。

  实际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点:一是这是一种特殊消费行为,一年仅一次,就是说人们的这种消费行为具备足够的稀缺性;二是在众多的圣诞节礼物选择中,苹果是唯一的水果,可以说既属于必需品,又属于稀缺品;三是需求方缺乏起码的消费理性,试想,如果圣诞苹果的购买者不在乎圣诞节礼物销售店的包装纸,他完全可以在附近的水果店里仍以1.00元的价格买到同等质量的苹果,实际上圣诞节礼物销售者提供的苹果,也正是从附近的水果店临时批发的。所以,在圣诞节文化氛围中,原本并不“稀缺”的一种水果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突然变得很不对称了,即供给曲线呈横向运行,没有变动,而需求价格曲线却突然间呈斜率向上。当然,作为圣诞节礼物的苹果,在圣诞节过后,其需求量曲线和需求价格曲线会呈垂直向下跳水之势,以至复归井喷之前的价格运行区间。

  与圣诞节期间的苹果突然得宠相近的例子,是情人节的玫瑰花。一支玫瑰花,在笔者所在的城市,平时也就是卖3元左右,但在2月14日下午4时至晚8时这大约4个小时里,其身价就能暴涨五六倍以上。要说有什么不同,情人节玫瑰花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买卖行为似乎更不靠谱,比如有的花店以月季冒充玫瑰,然而由于买方所要追求的只是由花儿带来的某种特定情调,所以并不管这么多。当有好事者撰文说他们买的玫瑰花是价格比玫瑰低很多的月季的时候,他们还嗤之以鼻,嫌人家“不懂”,迂腐。西方人反莎士比亚之诗意早已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玫瑰花如果不叫玫瑰花,它就没有玫瑰花的气息。只有真正的玫瑰花,才能给人们纯粹、独特的感受。如果一支玫瑰花被发现是赝品,那么它“原本具有”的品味就荡然无存。所以笔者要说,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圣诞节买苹果与情人节买玫瑰这两种文化消费行为,外表相近而内里又有差别:圣诞节人们花高价钱买苹果,表面上看,买的是礼品店的包装纸,本质上说,是更纯粹的文化心理消费行为;而情人节一部分买玫瑰的青年人,似乎只着眼于外在形式,只要像玫瑰花就行。

  今年春运期间的铁路客运票价虽然几乎没有变动,但没有上涨,也是“异常”的,说 “异常”,不是指异于其他十一个月份,而是说它异于往年。根据经济学经典的价格理论对价格形成机制的正确描述和解释,价格形成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叉均衡点上,需求曲线上升带动价格上升是很正常的现象。春节,中国人要回家团圆过年的传统延续了数千年,由于需求量的显著增加,即使供给量同比增加,客运票价上涨应该说也是正常现象,过去许多年其实也都是这么办的。今年春运期间铁路客运票价没有提价,笔者以为,那是因为今年春运期间政府为了社会和谐,关注民生,下了很大的功夫来尽力稳定客运价格的缘故。

  马克思说,市场是天生的平等派。但今日的研究证明,在一般意义上,这句话是对的,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市场并不能保证公正。市场具有足够的动力提高供给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具有足够的动机提高供给价格以实现自己的赢利目标,但却从来没有降低供给价格以达成公正的社会公益目标的动机。实际上,这几个目标选择天然存在背离和冲突。

  所以,当市场追求赢利目标而偏离社会公益目标太远时,政府就该以公正这一社会公益目标为偏好选择,在实现公平正义上多下功夫了。(作者系知名财经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