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真实还是假象:USDA权威数据迷雾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6日 02:0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汪睛波

  作为国际农产品价格风向标的美国农业部(USDA)的供需数据开始让人“不大放心”。

  据本周一该机构的预期,美2011年玉米种植面积将增至9200万英亩(约合3720万公顷),玉米产量也将达到创纪录的137.55亿蒲式耳。这两项数据都较上年度大幅增长,USDA最新的2月作物供需数据显示,美国2010年玉米种植面积预期仅为8820万英亩,产量只有124.47亿蒲式耳。

  USDA预测疑有猫腻

  “个人认为USDA预期新年的美国玉米产量和面积大幅提高或许是出于某种目的。”南华期货分析师何琳表示。

  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一路高涨,USDA自去年10月开始总在扮演一个唱多的角色,为何在此新春之际突然释放出如此利空的玉米数据?在其著名的2010年10月报告中,USDA还极力看多,当月的玉米产量预期较9月剧减了将近5亿蒲式耳,库存预期也削减了超过2亿蒲式耳。夸张的调整导致当时CBOT玉米期价的骤然暴涨,涨势还溢出到周边农产品,一度在业内流传为“佳话”。

  业内人士猜测,或许这种“多空转换”的行为是在“配合”市场主力资金。由于USDA 2月报告曾继续大幅调低美国玉米的期末库存,CBOT玉米期价借机冲破了700美分/蒲式耳这一两年半来的“天花板”。虽然玉米价格仍有一定上涨空间,但对于基金来说,700美分显然不是一个理想的多头建仓价位,这时USDA非常适时的抛出利空消息,不仅打压了高涨的价格,也有利于后续资金的进场。

  似乎市场资金也对此“手法”心领神会,从CFTC公布的持仓报告看,虽然玉米期价达到700美分整数的敏感位置,但代表基金持仓的非商业头寸一直不见大幅下降。目前CBOT玉米非商业多头数量仍是空头的4倍以上,尽管周一当天该品种上的多头有所了结,但还难以撼动主力资金看好后市的基调,大规模的资金离场仍未出现。

  未来还会“空翻多”?

  以上的质疑已经不是第一次,今年1月的USDA月度供需报告似乎也有“迎合”市场资金喜好的迹象。在这份报告公布之前,CBOT玉米期价已经自去年11月下旬的低点反弹超过10%,至600美分/蒲式耳左右,同时基金持仓也一路上升。面对飙升的价格,USDA再次“发飙”,其1月数据将美国玉米2010/2011年度产量从125.4亿蒲式耳削减到124.47蒲式耳,期末库存也从8.32亿蒲式耳调低到7.45亿蒲式耳。新湖期货分析师李延冰表示:“与资金面的情况不同,其实当时南美的天气正逐渐好转,但USDA却对这个基本面的利空视而不见。”

  如今,美国玉米已经历了超过半年的上涨周期,USDA好像又要看空了。上海中期分析师刘宁也表示:“USDA 2月14日抛出的2011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增加预测对行情也是非常的‘配合’。”

  USDA去年至今打的一套“太极拳”总给人一种虚虚实实的感觉,但拨开“权威数据”的迷雾,投资者就会发现,其预期调整只会给行情带来短暂的影响,甚至反过来被行情所影响。玉米等农产品上涨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某个机构的一纸报告,全球供应紧张的基本面才是促其价格攀升的本质原因。

  何琳认为,玉米新需求的不断出现是带动玉米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类似于生产粮食所得到的补贴,美国政府对于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也有相应的补贴政策,这就扩大了玉米除饲料以外的下游需求。据USDA统计,2010/2011年度美国将有49.5亿蒲式耳的玉米用于生产乙醇,2011/2012年度的数字将是48.75亿蒲式耳。而每年美国玉米产量不过120亿~130亿蒲式耳,每年用作乙醇生产的玉米竟占到产量的30%~40%,如此的下游消费无疑将让玉米的供应日趋紧张。

  按照李延冰的分析,从其设计的包含产量与期末库存等因素的价格模型看,国际玉米价格去年从360~400美分/蒲式耳开始启动,至今的涨幅可能只是其潜能的三分之二,预期后市还会向800美分/蒲式耳继续前进。他表示:“玉米的基本面仍然支持价格上涨,如USDA等机构的预测本身也处在不断修正的过程,形如盲人摸象,或许只有越接近春播阶段,才能越提供接近真实的数据。”

  《第一财经日报》全年订阅价3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