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经济视点报首席记者 李 婷
今年是中原经济区的起步之年,作为核心增长极,河南省会城市郑州肩上的担子自然不轻。
建设郑州都市区的构想,在2月11日召开的郑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已经明确提出,目标是将郑州建设成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和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
“以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思维和发展观念,超前谋划并扎实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主动融入并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州市市长赵建才对郑州市的定位进行了清晰地阐述。
组团发展
在河南省的经济布局中,无论是早期的中原城市群还是正在建设的中原经济区,郑州一直希望打造一个推动区域快速发展的引擎,承担起中原崛起排头兵的重任。
不过,郑州作为河南省域经济核心的表现形式,则在不断地变化:从早期的郑汴洛工业走廊到郑汴一体化,再到大郑东新区。
“过去,都只是把郑州的中心城区作为城市来发展,其他作为郊区、卫星城来发展,现在要把将郑州周边既定的区域统一纳入大都市区中,作为一个整体的城市来规划、发展。”郑州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按照郑州市的规划构想,把郑州周边县(市)、乡(镇)统一纳入中心城区,加速形成以中心城区和外围组团为核心、中等城市为支撑、重点镇为节点、小城镇为拱卫的现代大都市,组合有序、优势互补,整体协调的发展新格局。
“郑州都市区的构想,就是要按城市组团的思路去发展,以产业集聚区和主题功能区来布局。”上述郑州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解释说。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新郑、荥阳、新密、上街、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组团的开发建设,推进融合发展;加快巩义、登封等外围组团建设,实施向心发展。
实际上,郑州周边各市县区经济基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旦划入都市区,也将面临着能否顺利融城的首要问题。
“随着郑州主城区发展空间的受限,产业也需进行转移,而周边的县、区,也将承接着一些产业、企业。而一些欠发达的县、区可借助腾挪的机会,主动融入,快步发展。”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谷健全认为,只有在经济发展的源头上改变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才能实现郑州的整体提升。
“除了主动融入,还要充分发挥各个组团成员地区的经济特色。”郑州市发改委主任蔡红表示,有利于实现制度框架一体化和联动,尤其在规划衔接、项目布局等方面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产城融合
到2015年,郑州市要实现跨越式目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88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30%。这是《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郑州“十二五”规划)给郑州绘制的蓝图。
“能否最终形成万亿产值,最终还要落实到项目,这将是非常艰巨的过程,但也是郑州都市区必须要迈过的一个门槛。”谷健全表示。
这样一来,产业如何布局,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项目的投产建设,将决定未来的郑州经济的产业结构。”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史占勇表示,要以项目调结构,以项目促增量,从而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郑州市政府对产业布局已有了清晰的规划:重点发展汽车及装备制造、物流商贸、文化创意旅游和电子信息四大战略支撑产业。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在接受经济视点报记者采访时曾说,都市圈的发展,要充分发挥要素市场的作用,企业的联合、产业的整合、园区的集聚,也是在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下来实现的。
“以产兴城、以城带乡,在壮大都市区各组团经济规模的同时,还要更注重城市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巩义市人大代表、河南明泰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廷义说。
郑州“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未来五年,郑州要加快都市区建设,合理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大力推进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努力建设组合有序、优势互补、整体协调的现代化大都市。
“加强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产业集聚区尽快成为以宜业为主的城市功能宜居区。”郑州市市委书记连维良强化“以产兴城”的宜居的理念。
“一座新城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就会变成空城,要想有活力,就必须要产城结合。”郑州市人大代表、河南元通纺织城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克生认为,“郑州都市区在完善城市配套功能的同时,还要补上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事业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