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不愿再像候鸟迁徙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7日 06:2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杜海涛

  情人节遭遇黑色星期一城市化不能“大跃进”晒晒票贩子的新损招父亲发帖展示90后女儿压岁钱

  “人们之所以从乡村来到城市,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然而,不能与城市居民同享养老、教育、医保、住房等基本保障,制约着农民工长期稳定就业。只有逐步实现基本保障制度均等化,才能消除农民工后顾之忧,增强他们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央视春晚,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演唱的一曲《春天里》,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春节过后,又是一年启程时,很多农民工又将离开家乡。作为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漂泊的弱势群体,农民工找工作时的辛酸、辛苦,实际反映了城镇化的艰难进程。

  有统计显示,我国GDP的非农业构成已在90%以上,而城镇化率仅为45.7%,这就意味着城镇化的进程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更有专家测算,全国农村土地最多需要1.8亿个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

  然而,农民工进城和城镇化是不同概念。目前,作为劳动力个体,超过2亿的农民工已经进了城;可是,作为“社会人”,他们中绝大多数离城市生活仍然遥远。我国现行的制度性规定限制了农民工阶层地位的跃升。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多数农民工根本不能与城市居民同享养老、教育、医保、住房等基本保障。也就是说,现在的城市还没有为接纳农民工家庭提供基本条件,绝大多数农民工只能抛妻离子,孤身闯荡。像成群的候鸟一样迁徙,像落单的候鸟一样无助。

  这几年,虽然许多地方采取了不少措施帮助农民工转移就业,但由于缺少制度性保障,多数农民工还是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昨天 “订单多”,企业就大量聘请工人;明天“不景气”,企业就遣散大批工人回乡。不仅如此,由于劳动技能总体偏下,又没有技能提升的渠道,难以适应企业产业升级等要求,造成“农民工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工人”,“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之所以从乡村来到城市,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从全球看,中等收入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一般为70%左右。我国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城镇化水平相去甚远。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更导致农民工大规模、跨区域转移的现状。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农民工进城务工和农村家庭向城市迁移的平滑对接,并使这个过程尽可能稳一点、快一点,已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难题,也是解决“用工荒”、“就业难”的关键。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结构正悄然发生转变,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发展,他们对岗位的选择更加理性,他们更加渴望跳出“农门”进入“城门”,扎根城市,融入城市。只有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社会保障建设,逐步实现教育、住房、养老等基本保障制度均等化,才能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增强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才能让他们不再像候鸟一样迁徙。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发展中小城镇,鼓励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

  或许到那时,“用工荒”与“就业难”这对悖行的难题,就能得到彻底解决;到那时,离开土地的农民工,也就不再“老无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