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交易所合并:全球交易行业又疯了吗?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9日 00:0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华夏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伦敦证券交易所(LSE)前“老板”高磊雅女士(Clara Furse)曾说,过不成圣诞节是她面临的职业危害。这家在规模上一直稳坐同行业第二把交椅的英国交易所在2004-2006年间遭遇了三次恶意收购,每次都在节日期间,每次都宣告失败。但不是所有的并购交易都没成功——在同一时期内,全球交易所行业经历了一次合并的狂欢。

  当时每个人都在急切地谈论“全天候流动资产池”的至关重要性,尽管它实际上并不代表什么意义,但绝对是个绝佳的开场白。这一期间,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收购了总部位于法国的泛欧交易所(Euronext),纳斯达克(NASDAQ)买下了北欧的OMX,芝加哥的两大证交所完成合并。2007年,LSE自己也取得了意大利证券交易所(Borsa Italiana)的控股权。至于股东们的结局,可以预见,挺惨(见图表)。彭博社的全球交易所指数目前较其2007年高点低42%(全球股市则低于其峰值约五分之一),发达国家大交易所的销售额和利润也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直到去年年底以前,这类并购还一直安全地记载在“股东价值破坏史”上。之后,去年10月,新加坡交易所(SGX)开始竞购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交易至今还未完成),这是一个预兆。今年2月9日,LSE称正在收购加拿大证券交易所运营商TMX,后者旗下拥有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如同回音,当天晚些时候,德国德意志交易所(Deutsche Borse)称其正与NYSE-Euronext商谈合并事宜,以组建一个世界上市值最大的证券交易所集团,价值260亿美元。

  尽管最后这轮并购的诚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降低,但该行业将对全球化不得罪人的描述与行业逻辑的表述混为一谈的趋势丝毫没有减弱。新加坡与澳大利亚的“联姻”打着“亚太地区——全球增长的心脏”的口号,高磊雅女士的继任者——LSE的新“老板”罗睿铎(Xavier Rolet)将与TMX的合并交易描述为加拿大与欧洲的贸易纽带。

  但事实上,交易所业务非常的非全球性。证券和衍生品交易大体都在历史较久的场所内进行,这些场所有自己的规则、法规和工作时间,关键还有大量有见识的市场参与者,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但都遵守同样的“交手规则”。就算可行,能否随时、随地进行任何交易,其实用性还是个未知数。

  有个理由可以为最近一连串的并购交易提供支持,那就是产品趋于多元化的交易所可以在扩大的客户群中进行交叉销售,例如TMX能够向LSE的客户提供自己的衍生产品,但这方面目前仍找不出很好的案例。还有人寄希望于并购产生的声望会促进销售额。在伦敦和多伦多交易所上市的自然资源公司加起来占世界的极大一部分——二者合并或许能吸引更多新公司,但这个理由听起来仍有些站不住脚。

  但合并确实会让自然产品的垄断者集中到一起。例如,Deutsche Borse与NYSE-Euronext分别在长期债券衍生品交易和较短期的利率合同方面各有所长。那些存在已久的行业巨头通常会面临来自低成本新入行者的巨大压力,这就是为什么现金股这类基础业务的销售额一直在下降的原因。强强联手本身并不能增加收益或是扭转亏损,但是它有可能让不同的交易所所使用的技术与后台操作平台结合到一起,降低成本。能效节约确实是最近这波并购潮已经兑现的一个承诺。

  成本节约现在也被再次强调。Deutsche Borse与NYSE-Euronext称,两家合并后,每年应该会节省3亿欧元(4.12亿美元),约相当于合并公司税前利润的五分之一,LSE与TMX合并则能节省出7%的成本。这些数字相当可观,但并非大到足以推动一次行业复兴或足以表明这个行业应该再来一次并购潮。

  或许有人感觉到,确保金融活动一直在固定的场所内进行的监管、法规和行为界限正在被打破。这在以前就发生过:在大多数国家,股票曾在省级股票交易所内交易。尽管如此,本月初发生的两起并购体现出一个全球性的资本市场有多遥远。这两起并购一直以“对等合并”的形象示人,只是仍需繁重的治理安排。若要实现,跨国联合似乎仍需证明,一国的国家身份会得到保留。

  兰晓萌编译自《经济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