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3日 01:5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马晓华
参与讨论者:●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医学院副院长戴秀英●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协同生殖医学研究所所长董协良●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翁国星
对于2009年正式启动的新医改而言,2011年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节点。
2009年初,《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上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下称“工作安排”)并强调,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三年任务的攻坚之年。
昨天,三位来自一线医疗机构的全国政协委员与《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进行了一场聚焦医改的“圆桌讨论”。
人才:基层医疗机构大资源
目前,全国城镇参保人数达到4.24亿人,新农合参保率稳定在90%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大部分地区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提高到60%,门诊统筹扩大到50%以上的地区,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
上述工作安排则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比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下称“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下称“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4.4亿,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
近年来,医改推进成效显著,但相对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目标,仍有努力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医学院副院长戴秀英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目前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占全国卫生人员的32.6%,但是要服务的对象则是中国80%的人口,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导致患者仍然要跨乡越镇,到县医院或者大型三甲医院就医。
她认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其中,基层人才是关键。
补偿: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去年年底,医改配套文件密集下发,其中就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
根据国务院部署,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成本通过政府补助和服务收费补偿,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规划足额安排,人员经费由政府合理安排补助。
这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有助于解决基层医疗人才不足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协同生殖医学研究所所长董协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进一步建议,还需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在全科医生薪酬、社会保障、职称评定、岗位编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和岗位吸引力,如保证全科医生收入水平不低于大医院专科医生、将基层全科医生岗位纳入事业编制等,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充实到基层全科医生岗位上来。
焦点:把脉公立医院
今年2月,卫生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选定16个城市作为国家联系指导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
戴秀英对记者表示,现在公立医院改革还没有进行到“伤筋动骨”的程度。她介绍说,公立医院盲目扩张的问题在少数地方仍然存在。
董协良表示:“就目前而言,试点改革‘走小步、不停步’,但与百姓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对于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偿机制,目前通行的做法是“项目专项经费”与“人头经费”两种补助方式。然而,这在医疗服务付费办法不尽合理的情况下,容易刺激医院盲目上项目,可能导致病人不看医生“看机器”的现象;其次,政府根据医疗机构的不同情况及其承担的任务,会对人员经费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于是,医院人员越多,获得的补偿就越多,客观上造成医院缺乏减员增效的内在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翁国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的地方实施了医药托管,但大处方仍然存在,医药托管之后还是交给了市场去卖药,解决不了药费高的问题。”
对于大处方问题,董协良建议,要引入第三方监管并发动社会监督力量,同时,着手启动“阳光用药”监控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