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蔡昉:中等收入陷阱并非无法跨越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4日 03: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每经记者 张敏 宛霞 发自北京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的专访。

  蔡昉昨日(3月3日)指出,“十二五”期间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未富先老”。按照他的理论,在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既难以以最廉价丰富的劳动力生产出最便宜的商品,也无法像发达国家那样具备科技和管理水平优势。

  “在这个比较优势不太明显的阶段,就和‘中等收入陷阱’的条件比较接近了。”他说。

  按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但很多国家的经验表明,以人均GDP为指标,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极易出现社会问题突出、经济停滞不前的窘境,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但是,蔡昉坚定地认为,中国可以跨越这个陷阱。

  NBD:为何说整个“十二五”期间,未富先老是我国面临的第一大问题?

  蔡昉:未富先老是一种现象,背后有一个经济学原理,这个原理就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有两类国家获益最多,其中一类是最穷的国家,在廉价丰富劳动力上有优势,可以生产出最便宜的东西;另一个是最富裕的国家,享有科技和管理水平的领先的优势。

  但我国不属于这二者。跟最穷的国家相比,我们不再是劳动力最便宜的国家了。我国国民也还没有足够富裕,依然处于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初级阶段。这是我说的“未富”。世界银行预测过我们的潜在增长率,随着就业增长越来越慢,这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十二五”期间会降到微不足道的地步,而到“十三五”会变成负的。

  这个时候来看中国,我们被搁在了一个“比较优势不太显著的阶段”,这个时候,就和“中等收入陷阱”的条件比较接近了。

  NBD:怎样理解“未富先老”?

  蔡昉:设定16岁至64岁为劳动年龄,整个“十二五”,农村劳动年龄人口转移数量不足以补偿城市需求,这就是“先老”。

  没法解决“先老”的实际问题,那就只能加快发展,用中国的今天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比,我们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是高出很多的。

  201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了4000美元,按照过去30年的速度预测,“十二五”结束时,将超过6000美元,到2020年可以达到高收入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即接近12000美元。那个时候就可以跟发达国家来比,对比对象也就不是发展中国家了,衡量标准改变了,那就并“不老”。因此,关键是如何关闭未富先老的缺口。

  其实“十二五”时期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落实的核心就是扩大内需,这个内需不是投资需求,而应是消费需求。

  对我国来说,最重要的解决未富先老问题的时间是今后5年、10年,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最好的方式是把外需转成内需。对于中国来说,从日本能够借鉴的就是,我们怎么选择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企业和行业去扶持。

  NBD:您提到了日本,按照您的理解,我们的核心问题应是加快民富的步伐,却又在这时遇到了“中等收入陷阱”,我们有办法跨越它吗?

  蔡昉:这个陷阱并不是无法跨越。

  经济学中所说的“陷阱”实际上是指一个经济体长期处于某种发展状态,即使由于某种外力的推动一度改变或摆脱了初始的均衡,却总是有一种内在力量使整个经济体长期处于恒定状态。

  来看日本。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陷入了不能说“中等收入陷阱”,应该说是“高收入陷阱”,这是因为没有实现转变发展方式。之所以出现经济停滞并不是因为人口的老龄化,也不是什么泡沫经济,其核心是全要素生产力表现不佳。

  充分认识中等收入阶段的资源禀赋特征,避免全面的技术赶超。科技发展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固然应该在那些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小的前沿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的赶超,特别是要利用中国高速经济发展和经济总量庞大的市场潜力,在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科技方面取得突破。但是,也要客观、准确地认识中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上的资源禀赋特征,充分利用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上的差距,通过适用性技术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技术,继续获得后发优势。

  换句话说,让全要素生产力表现更好,就要坚持包括市场和投资机会的自由进入、资源要素和市场的平等获得,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等。

  另一方面,当前普通劳动者的工资上涨也是改善收入分配的办法之一。要接受劳动力成本上涨的事实。劳动力市场制度应该由单纯的劳动力供求关系成为工资形成的协同机制,其与劳动力供求关系共同决定工资是日韩等国家的经验。这一制度有助于形成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的有效机制,从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其实,我国目前在做的或将要做的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一些政策或制度安排都有利于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