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目标500万 四大车企拉开“十二五”逐鹿战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4日 21:0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UBN记者 陈文喜 北京报道

  出于对国内汽车市场的乐观估计和残酷的市场竞争压力,加速产能扩张成为国内各大汽车企业的共识。国内四大车企除上汽以600万辆一马当先外,东风、一汽、长安将目标全部锁定500万辆。

  在业内人士看来,产销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车企的根本实力。“即使所有厂商都能达到规划的产量,但是能否取得同样的销售预期还得市场说了算。”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光祖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的汽车市场供应情况将会往低端汽车产能过剩、高端汽车产能供不应求两级分化。如何提高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是比产销量更应关注的重点。

  车企“十二五”目标抢先出炉

  虽然现在国家的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还未正式出台,但目前国内各大主要车企都在制定各自的“十二五”发展大计,有部分车企已率先公布其“十二五”的目标。

  一汽集团在“十一五”投资129.1亿元的基础上,再投入研发费用190亿元;到2015年,中国一汽整车销量将近5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比例超过50%。据一汽集团公关部相关人士介绍,在一汽的“十二五”规划中,电动汽车成为重要内容,60项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成为重点突破目标。

  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牵头起草了《上海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此“建议”是基于上海到2015年汽车产销目标再翻一番的基础上做出的。今年,预计上海汽车产销量将超过300万辆,这也意味着2015年上海的目标是产销超过600万辆。

  东风汽车提出将在未来4~5年投资30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项目。

  长安汽车T138事业领先计划则显示,到2012年整车销售超过260万辆,初步具备参与国际主流汽车市场竞争的能力,利润实现翻番。到2015年做到在赢利能力、销量和竞争力等方面有较强优势,在第一阵营进入前三甲,获得微车的领先者地位,轿车进入行业前列。

  华晨汽车在“十二五”期间将实现“两步走,翻两番”的目标。第一阶段,力争将整车销量从50万辆提升到100万辆;第二阶段,到2015年整车产销200万辆。

  北汽集团在2015年力争进入世界汽车行业排名前15位,进入世界500强。

  长城汽车则预计到“十二五”的末年——2015年产能达到200万辆,销量目标180万辆,其中出口业务达30%。

  据初步计算,仅去年国内排名前十的汽车大集团: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奇瑞、比亚迪、华晨、吉利,再加上江淮汽车和长城汽车,12家汽车集团在“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的2015年初步规划产能将达3250万辆左右。

  车企扩产势不可挡

  近两年来,东风日产、北京奔驰、华晨宝马、一汽丰田、北京现代、一汽大众、一汽轿车等国内主流乘用车企业,包括宇通客车等商用车企业纷纷宣布投建或已经投建新工厂,以缓解产能不足给未来市场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过,汽车企业对于产能扩张的热衷也引发了业内人士对车市产能过剩的担忧,发改委也发出了对产能过剩的预警。

  分析人士指出,车企扩充产能的举动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企业的确是为了弥补产能不足的不利影响,比如库存率行业最低的一汽-大众扩充产能是完全符合企业需求,而不顾自身需求盲目扩充产能或利用地方政府优惠政策圈地圈钱的行为才真正需要重视和打击。

  目前,发改委也已经出台政策对车企“非正常需求”扩张进行了严格限制。

  但也有业内人士对于产能是否过剩持不同的观点。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表示:“国内汽车市场仍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即使没有任何政策刺激,全行业也应该能保持15%左右的增长,目前的产能利用率高于75%,即使出现调整,也会在一到两年的时间迅速消化。”

  新能源汽车是车企未来战略重点

  “其实,日益加剧的油价上涨势头、严重的交通拥堵以及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和节能减排问题让车企不得不重视国内汽车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将方向转向新能源领域。”陈祖光告诉记者。

  据《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了解,日前,由科技部牵头的《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已制订完毕。根据《规划》,小型化和汽车电气化是中国汽车未来发展的两大方向,2015年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计划达到100万辆,动力电池产能约达100亿瓦时。为此,我国计划推动电动汽车产业链发展,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

  专家指出,鉴于电池技术及产能成为制约电动汽车普及的关键,“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大力发展电力电池模块化,到2015年汽车电池成本将降低一半。

  不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陈建国则认为,当前的政策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将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因为新能源汽车改变了原有的传统能源发动机驱动模式,恰恰改掉了原有最需要资金投入的核心技术,“将来新能源汽车是不是同样符合传统能源汽车的发展规律,依然很难说,这不是政府可以规定出来的。”